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对话自然打开生态文学创作新视野

时间:2023-08-30 05:02:01

相关推荐

对话自然打开生态文学创作新视野

「来源: |中国诗歌网 ID:CNshige」

▲ 关注中国诗歌网,让诗歌点亮生活

善待自然、善待生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生态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越来越多的作家、诗人投入到生态文学的创作中来。

为了打开生态文学创作的新视野,探索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9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作家、诗人、博物学者、哲学教授、建筑教授等相聚绥阳县十二背后旅游区,参与到“生态:作为文学的方法”——生态文学与自然诗歌研讨会中,从各自的视角来探讨生态文学和自然诗歌的概念,以及生态写作的相关方法和理念等。

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学的兴盛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呼唤与内在需要,时代的发展进步催生并造就了生态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可谓风华正茂,绿意盎然。

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对自然文学情有独钟,多年来,他一直比较关注文学作品之外的自然环境、植物学、动物学的书。他热爱到户外徒步、摄影,在青藏高原拍摄植物,至今已积累几万张照片。

与此同时,自然意识也渗透到阿来的虚构小说创作领域。比如阿来创作的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蘑菇圈》,便是他的“自然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三只虫草》《河上柏影》,每一本书都跟高原上的一种物产相关,分别是虫草、松茸、岷江柏。

“文学应该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不要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上。”在阿来看来,当下的文学,多是聚焦人与人的关系,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丰富,却比较少触及。就算是触及,也不是专门关照自然本身,而是将自然作为一种意象的投射物。“它不再是自然物,变成了一种寄予我们情感的事物。”

阿来曾专门在唐诗中寻找真正且纯粹描写自然的作品,但只找到一首——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优钵罗花歌》。其中,“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在阿来看来,岑参通过观察后的描述,客观而科学。

在此次论坛举行之前,与会嘉宾到绥阳县十二背后旅游区双河谷景区采风,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阿来告诉记者:“十二背后自然条件很好,旅游开发非常有序。自然界包含了很多美的元素,我们更应该知道美在哪里、美的价值和意义,这需要不断发现、不断言说、不断传播,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持久力更强,才能不断揭示景区的生命力。”

当在双河谷景区的溶洞里见到久远古来的化石时,著名诗人、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不由得惊叹:“在庞大的时间凝结面前,我突然感受到作为个体生命的人,是极其脆弱和短暂的。我觉得,文学在这种状况下,就能起到一种抚慰作用。”

自然与诗歌艺术有着漫长的亲缘关系。《诗刊》主编,被称为“自然诗人”的李少君认为,自然山水是诗歌永恒的源泉,是诗人灵感的来源。道法自然,山水启蒙诗歌及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几乎是中国诗歌和艺术的一个定律。

“古人对自然的推崇,对当代诗歌也很有启迪意义。中国诗歌强调境界其实与尊崇自然密切相关。在诗歌中,境界唯高。何谓境界?我的理解就是指个人对自然的领悟并最终与自然相融和谐共处。”李少君说。

刷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生态是人类栖息的自然家园;文学是人类栖息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学是人类精神与自然生态的美学家园。生态文学不只是生态+文学,而是文学与生态的生命融合,是生态走向文学的前沿,是文学返回自然的原乡。

中国作协副主席、非虚构写作者、资深文学批评家李敬泽,对生态文学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界定和想象。“这个问题,确实有古老的根脉,但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给我们敞开了巨大的想象、认知和行动空间。生态文学不仅仅是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关系到在当代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人,如何更好地理解自然,理解自身。所以我说,生态不但可以给我们新的文学方法论,还可以刷新我们的世界观。”

李敬泽认为,当我们思考、谈论自然的时候,还是要认清楚,人与自然这个问题还是不能孤立起来谈,还是要放在与人有关联的生态系统去考虑。各种生态危机的出现,也促使我们人类从新想象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前些天,李敬泽买了一个望远镜,他不望星空,而是“偷窥”家门口对面树上的三个喜鹊窝。“每天观察它们的生活,哪一天要是不看,我还会担心它们怎么样了。在这种意义上,我跟这些喜鹊建立了亲密关系。”

李元胜是诗人、博物旅行家、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同时他也是一位专业级的昆虫摄影师,出版过《中国昆虫记》《昆虫之美》《昆虫的国度》等作品。

一开始,李元胜进行自然摄影只是因为很感兴趣,他没想到这会跟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关系。但是在大地上跑了十来年后,他发现自己写的诗,不知不觉已经发生了变化。

“平时在书房里想不到的题材、句子结构,会在户外自然涌现。我慢慢意识到,自然并不仅仅是我写作的一个题材,或者方法,它还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李元胜进而认为,在当下,自然绝不仅仅只是文学写作题材的扩充,它还应该作为结构性因素进入当代文化,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陈应松眼里,大自然是我们古老的乡愁,生态文学就是浩荡的、壮丽的乡愁文学。“中国文学与生态文学联系得非常紧密。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安静、纯净、自省、慎独的文学,使作家和诗人参悟天地的真谛,探求万物的奥秘。无可厚非,这样一种智慧文学,为当下的文学生态提供了良好示范。”

探讨生态写作的表达

人与生态须臾不可分割。生态是人类的生存之需、生活之要、生命之本,生态文学其实也是人学,是最贴近人自身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与文学可以完美地统一于人,作用和服务于人。

“当前,我们面临一个紧要问题,生态与当代性、自然与无边的现实主义的问题,它们之间疏离、冲突又融合,生态文学如果无关我们的现实,无关我们的个体命运和当下困境,就是一种逃逸。脱离了当代性去谈论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只是一次空谈。”著名诗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沈苇这样说道。

因此,沈苇认为,今天的生态文学,要以当代性为切入点,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整体论意义上去重新认知,将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综合起来加以考察。而在写作方法上,要打破种种界限,将文学与生态学、博物学、社会学等融会,追求一种跨文化、超文本的品质和气度。

武汉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箭飞认为,作为一个概念,生态文学已经培育出多种多样甚至互相矛盾的界定,当然,它也在不断地修正既有的界定。她说:“根据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和偏好,我认为,生态文学要么通过精微而生动的记录,建构地方性的知识,例如《塞耳彭自然史》;要么通过整体而细微的想象,呈现万物共生、协同演化和退化的全球性的生态景观,例如《树语》。”

在青年作家、山东大学文学硕士李晓晨看来,好的生态文学作品应当对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持有一颗宽容、平等之心,坦然书写关于人与自然的秘密。“生态保护有着非常重要且深刻的现实意义,生态文学有很多可以表达的书写的故事。我们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国外的作家进行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下使其更具国际性和全球性。”

“我觉得这一次生态文学和自然诗歌的研讨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在世界和中国都很关注生态的时候,文学从来不会缺席,永远是人们精神追求的引领方向,但是它散落在各种题材和各个区域里。”中国十二背后·国际诗歌节主席、台湾《秋水》诗刊社社长梅尔说,这次许多作家们来到绥阳,都惊叹于这里的生态和自然奇观。我希望生态文学能逐步走向一个系统化的探索,同时吸引更多的作家、诗人、学者等从事这方面的创作。

当前,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与面向正在逐步地打开、拓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势必将影响并改变生态文学的观念创新、取材、立意、视角和面貌。

来源:遵义日报 记者:向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白少颜2023-11-16 11:34白少颜[甘肃省网友]203.29.63.85
    这个话题真是太有意思了非常期待到生态文学在创作中带新视角!
    顶0踩0
相关阅读
人文大家|杨炼:当代中文诗 很难得到普遍性认可

人文大家|杨炼:当代中文诗 很难得到普遍性认可

新时期文学40多年,小说、诗、散文,每个领域都有领军人物,1955年出生的杨炼无疑是诗歌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2018-06-29

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与世界相交融—网络文学成为文化交往招牌名片

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与世界相交融—网络文学成为文化交往招牌名片

如何以网络文学作为依托,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10月11日,在第五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走出去论坛上,来

2019-06-15

阅文总裁侯晓楠做客央视《对话》:打造文化产业好生意

阅文总裁侯晓楠做客央视《对话》:打造文化产业好生意

节目现场,阅文集团总裁、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副总裁侯晓楠受邀做客,与网易副总裁胡志鹏、快看漫画创始人陈安妮,及其他行业同仁共同深入探讨动漫产业

2023-01-17

北京伦敦举行国际文学城市对话:关于“城市精神与文学表达”

北京伦敦举行国际文学城市对话:关于“城市精神与文学表达”

本次国际文学城市对话以网络连线的方式举行,活动的总主持人是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诗人吕约,英国分会场主持人是青年翻译家沈如风JackHargreaves

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