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古代宋元诗话 诗句前后协调 方言俗语入诗

时间:2023-09-11 07:53:01

相关推荐

古代宋元诗话 诗句前后协调 方言俗语入诗

大家好,这里是叶瀠潞聊一聊,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古代宋元诗话,诗句前后协调,方言俗语入诗。

积字成句,积句成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须注意,就是彼此要一致,要与全诗协调,避免前后矛盾。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很重视这一点,该书认为描写景物的词句,特别要注意时节上的一致,并曾多次指出诗句中这方面存在前后矛盾的弊病。如聂冠卿的《多丽词》有“露洗华桐,烟霏柳丝”之句,描写的正是仲春天气。但下句却是“绿荫摇曳,荡春一色。”胡仔对此批评说:“其时未有绿荫,真语病也。”又如对曹元宠的《望月婆罗门词》,胡仔也指出:“此词病在‘霜满秋红’之句,时太早耳。”这种认为诗句须考虑上下文,注意整体的观点,是可取的。

方言俗语被诗人采用人诗的现象引起了宋代诗话作者的重视,有些诗话记录这种现象,有些诗话则论述了有关怎样运用方言俗语的观点。

从诗话的记录看,唐代杜甫、韩愈等人运用方言俗语较为多见。如《碧溪诗话》记载杜甫运用俗语“个”“吃”的现象:“数物以个,谓食为吃,甚近那俗,独杜屡用。‘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却远井栏添个个’,《送李校书》云:‘临歧意颇切,对酒不能吃’,‘楼头吃酒楼下卧’,‘但伎残年饱吃饭’,‘梅熟许同朱老吃’。盖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带者也。”还记载了杜甫、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诗中运用楚、蜀等地方言的情况。《复斋漫录》记载了黄庭坚运用谚语“情人眼里有西施”、“千里送鹅毛,物轻人意重”等入诗的例。《艺苑雌黄》也记载了杜甫、李白、元稹、苏轼、洪驹父等人运用侄语“遮莫”人诗的现象。

对方言俗语如何运用,则以王君玉、张戒、苏轼、蔡启等人的论述较有价值。

王君玉主张诗人可以间用俗语,运用得自然贴切,了无痕迹,能成为点瓦砾为黄金的能手。北宋蔡像的《西清诗话》记录了王君玉的观点:

王君玉谓人日:“诗家不妨间用俗语,尤见工夫。雪止未消者,俗谓之待伴。尝有《雪诗》:‘待伴不禁鸳瓦冷,羞明常怯玉钩斜。’待伴、羞明,皆俗语而采拾入句,了无痕翻,此点瓦砾为黄金手也。”余谓非特此为然,东坡亦有之。《避谤》诗:“寻医畏病酒入务。”又云:“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寻医,入务,风饱,水肥,皆俗语也。又,南人以饮酒为软饱,北人以昼夜为黑甜,故东坡云:“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此亦用俗语也。

蔡條又补充了苏轼采用俗语的诗例,显然他是贫同王君玉观点的。

张戒《岁寒堂诗话》中也谈到俗语的运用:

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二元、白、张籍、王建乐府,专以道德人心中事为工,然其词浅近,其气卑弱。至于卢仝,遂有“不唧溜钝汉”“七碗吃不得”之句,乃信口乱道,不足言诗也。近世苏、黄亦喜用俗语,然时用之亦颇安排勉强,不能如子美胸襟流出也。

显然,张戒也不反对用俗语,但他主张要象杜甫那样“胸襟流出”。也就是要做到运用自如,安排自然,无牵强之态。他的观点与王君玉类同。

苏轼对此也有论述。他主张:“街谈市语皆可人诗,但要人熔化耳。”这就是说,街谈市语也可以作为诗的语言的源泉之一,诗人采用时必须做一番提炼,善于熔化。苏轼所论述的“街谈市语”,大约可包括俗语、谚语、方官和人民群众的其它口语。

蔡启则说到运用方言的问题,他主张不可常用,但可以根据语愈表达的需要偶一用之。他说:

诗人用事,有成语意到处,辄从其方言为之者,亦自一体,但不可为常耳。吴人以作为佐音,淮、楚之问以十为忱音,不通四方。然退之“非阁复非桥,可居兼可过,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乐天“绿浪东南西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乃皆用二音,不知当时所呼通尔,或是姑为戏也。呼儿为田,父为郎罢,此闻人语也。顾况作《补亡训传》十三章,其哀阂之词日:“田别郎罢心摧血”,况善谐谑,故特取其方言为戏,至今观者,为之发笑。然五方之音各不同,自古文字,易尝不随用之。楚人发语之辞日杀、曰赛,平语之词日些,一经屈,宋采用,后世遂为佳句。但世俗常情,不能无贵远娜近耳。今毗陵人平语皆日饭,京口人日兜,淮南人日坞,犹楚人日些。尝有士人学为骚词,皆用此三语,、闻者无不拊掌。(《蔡宽夫诗话》)

蔡启提出的方言不可多用,只能根据需要,乘势而用的这一见解很正确。因为方言受地区的限制,影响传播,非本方言区的读者就不易看懂。蔡启还从诗人用例中,看到在一般情况下,诗人运用方言,名以诗为戏,为了使诗句增添情趣。如顾况的“田别郎罢心撇血”,“至今观者,为之发笑”。有士人采用方言写骚词,读者“无不拊掌”,这都说明了巧妙运用方言的修辞效果。惠洪的观点比蔡启更进一步,他明确提出诗“当间用方俗言为妙”妙在方俗言可使诗句“老健有英气”。他以李白、杜甫诗用方俗言之例,说明“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当间用方俗言为妙。如奇男子行人群中,自然有颖脱不可干之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Can you geive me som2023-12-30 14:22Can you geive me som[西藏网友]168.160.196.22
    确实古代诗人诗句中经常能到丰富方俗语这样特点让诗作更加地生动有趣朴实自。值得细细品味。
    顶0踩0
  2. 雨寒‥﹪2023-11-05 11:07雨寒‥﹪[重庆市网友]118.31.74.68
    这个话题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古代诗人们智慧真是不容小觑。诗句中方俗语更是让人感受到了深厚文化底蕴。赞!
    顶9踩0
相关阅读
方言俗语中的糙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实在是至理“名言”

方言俗语中的糙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实在是至理“名言”

对于这样人,人们就会非常惋惜地说,这么好的日子不过,为何要如此地作呢?其实,方言俗语中的糙话不作死就不会死,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

2023-09-16

庆阳人过大年的方言俗语

庆阳人过大年的方言俗语

关中人说话声音大,响亮,硬气,像吵架一样!其实我们庆阳人不喜欢这样的腔调,我们庆阳话和关中话的区别在一些字的发音上不同外,主要是语调要柔和的多

2017-08-18

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 却因为四川方言而被人曲解 变得冷酷无情

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 却因为四川方言而被人曲解 变得冷酷无情

比如古人有句俗语叫:人饿不要吃葱,烧心;人穷莫走亲戚,寒心

2023-12-14

行测常识积累:诗句中的四大名楼

行测常识积累:诗句中的四大名楼

今天给大家总结一下与中国四大名楼有关的诗句

2023-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