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厄普代克:将整个故事的戏剧性 建立在一两个比喻句上

时间:2023-08-22 02:39:01

相关推荐

厄普代克:将整个故事的戏剧性 建立在一两个比喻句上

— 文化客厅系列活动回顾 —

No.40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

对幸福的追求仅仅是——

一种追求而已

已拥有的东西会被贪求的东西贬值

不满,冲突,毁灭,忧伤,恐惧

这些才是无法回避的主题

///

作为同时期的美国作家,厄普代克或许并不及凯鲁亚克那般为国内读者熟知。

“厄普代克是谁?有名吗?”

“他写得好吗?得过什么奖项?值得读吗?”

面对陌生的作者,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疑问。

高速运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让我们很难通过单纯的自我阅读得出自己对于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的判断,我们更多会倾向于直接参考某种标准,像是豆瓣评分,像是文学界的奖项等,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沉没成本,做出保险的选择。

然而,这样的标准真的足以评价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吗?换言之,判断一部作品“好”的标准是什么呢?

在本期活动开始前,群内的读者对这一问题也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只有被诺贝尔奖认可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吗?”

“厄普代克不太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哈罗德·布鲁姆对他的评价不高,塞林格也不喜欢他。但我就觉得厄普代克特别特别好,他的很多短篇小说革新了短篇小说的写法。”

“只靠部分书迷的推荐和口耳相传,一本书是很难进入大众视野的。”

“好的文学应该反映出社会的矛盾,文学的良好品格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不认为文学应该背负这样的使命感,文学要是有一个大众都能接受的标准,不就给文学发展的路上砌了一堵墙吗?”

阅读判断力是一种需要漫长辛劳才能养成的能力,我们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外在指标, 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好”的标准的探讨必然是文学永恒的课题。

不过,我们不妨时而稍稍抽离单一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一部作品的精致与粗糙、尖锐与调和。

新京报·文化客厅线上特别策划第40期,我们联合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到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小白,与大家共读《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解读厄普代克的文字与其文字背后的个人生活史——

整理撰文 | 崔健豪

编辑 | 吕婉婷 排版 | Cassie

校对 |李世辉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

[美] 约翰·厄普代克 , 李康勤 / 王赟 / 杨向荣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2月版

(点击书封可购买)

小白

著名作家,小说《封锁》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其他作品有小说《租界》《局点》,随笔集《好色的哈姆雷特》《表演与偷窥》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01

《纽约客》

厄普代克的文学起点

作为上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派的代表作家,提到厄普代克就不得不先讲一讲他与《纽约客》杂志的关系。

小白介绍道,据厄普代克自己在《巴黎评论》访问中说,他跟《纽约客》终其一生的关系,要从他12岁那年说起。那一年厄普代克的姑妈给他订阅了一份《纽约客》杂志,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他。他在读过杂志之后,就觉得这本杂志太好了,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杂志。

在当时,《纽约客》杂志的版式也确实时髦前卫,还充满了文化感。《纽约客》一直以引领英语风尚为己任,旨在给英语语言做出一点贡献,因而在语言上特别讲究。

1944年,12岁的厄普代克开始阅读《纽约客》。而10年之后,在1954年6月份的那期《纽约客》上,厄普代克自己的诗歌和短篇小说出现在了《纽约客》的版面上,厄普代克开始成为了一名《纽约客》作家。

《纽约客》封面(2020.3.30)

第一次发表作品在自己订阅多年的杂志上,厄普代克了解它的风格,了解它的读者是谁,这些读者在哪——感觉就像是一个好演员站到了一个最好的舞台上,他了解坐在下面的观众,他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能做得恰到好处,而且知道观众会喜欢。

小白认为,《纽约客》对厄普代克的重要性,或许正是在这里。

厄普代克起初给《纽约客》写“城中热话”专栏,后来逐渐开始写小说。他也曾被《纽约客》大量退稿,但是他在《纽约客》的编辑,也就是E.B.怀特的太太凯瑟琳·怀特,对他一直非常支持。他自身为《纽约客》工作也是当时怀特夫妇特地亲到英国向他提出的,“你到《纽约客》来工作吧”。

凯瑟琳·怀特一直鼓励厄普代克采用多种的风格来尝试,来实验,来写作,因而厄普代克在《纽约客》的写作有相当大的自由。在凯瑟琳之后,怀特夫妇的儿子也担任了《纽约客》的编辑工作,他继承了他们家族的传统,同样对厄普代克大力支持。

02

“纳博科夫的好学生”

令人着迷的语言风格

关于厄普代克的叙述风格,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曾说过一句很俏皮的话:

“厄普代克是纳博科夫的好学生,在他最糟糕的时候,他的遣词造句就像那些富人面对账单时候那种无所谓的态度,毫不在意的,就给每一句子加上了10%的小费。”

厄普代克擅长使用矛盾的修辞来比喻抽象的事物,如在其讲述“婚姻生活”的短篇小说《罗马的两张单人床》中,他将夫妻二人保持身体的亲密却在言语上不断控诉对方的关系,比喻为“堕落的亲密”。厄普代克热衷追求带来新奇感的比喻,他写道——

“他们俩的性生活就像一个营养不良,但却倔强成长的孩子……”

“舌头继续选择沉默,身体最终却瓦解于一体,就像两只无言的军队,两次被发疯的国王从荒谬的敌对中释放了的军队,充满感激地纠结着。”

在小说创作中,厄普代克将重点雕刻了人物的生存状态。阅读他的小说,你能感知到他所生存的年代里,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中被狭小日常掩盖的人情幽微。

在短篇《罗马的两张单人床》中,身为故事主角的夫妻彼此敞开心门,妻子连内心的出轨都向丈夫袒露无遗。但是两个人有一扇门永远紧闭着——丈夫在这么久的婚姻里,一直不知道妻子是不是快乐。丈夫本想和妻子分手,但是因为分手后他将永远无法得知问题的答案,又收回了分手宣言。

小白称,小说中两人的对话其实展现了美国文学的一种传统,一种海明威式的、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对话。

小说中的妻子非常聪明,对丈夫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完全心知肚明,所以一直都能把对话从最危险的就要崩溃的边缘又拉回来。二人去罗马度假过程中,丈夫本来想要放弃思考妻子究竟快乐不快乐,在他这样放松之后,夫妇二人就突然像是回到了感情之初的时候,互相保持着某种心理距离,保持着一种礼貌的情感。而一些非常难的话,以前不愿意启齿的话,突然就能够开口说了。

此时妻子对他说,“我知道我们俩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我是古典主义者,你是巴洛克主义者”。这种俏皮话让丈夫顿时感到自己很放松、很快乐,于是他又一次舍不得离开了。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通过日常细节的铺陈,人物情感的微妙拉锯一览无遗。

厄普代克的语言风格继承自纳博科夫。他是厄普代克心目中最重要的大师。跟纳博科夫一样,厄普代克对开发词句的新奇表达方式很感兴趣。他不断地开拓词语、句子的新奇表达,以至于有时这些词句对读者构成了某种阅读阻力,或者说增加了某种阅读摩擦力。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俄裔美籍作家,始终追求艺术创新,认为“使一部小说流传不衰的,不是它的社会影响,而是它的艺术价值”。

厄普代克作品语汇的丰富、新奇,在对英语表现力的开掘上,就像麦克尤恩在对厄普代克的纪念文章中提到的,“厄普代克继承了莎士比亚的那种英语文学传统”。这种对语言词句的精雕细琢,也可能是现当代英美文学当中的那种创意写作班趣味。

小白认为,如果你作为一个单纯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读起来有些麻烦,有些地方讲究得太多余了。但如果你也是一个写作者,当你读他的小说,读到他的那些非常妥帖,但又用的非常新奇的那些词语,那些显得非常机智、异想天开的比喻,你就会觉得每每都有不同的收获。

03

“语言大过思想?”

充满矛盾的个人生活史

厄普代克的第一任太太曾是纳博科夫的学生。1958年,她在康奈尔大学读了一年纳博科夫的阅读写作课。据他太太说,这门课的主要教义就是:风格和结构才是一部作品的精华,思想观点都是空话。而厄普代克作为纳博科夫的承继者,被特里林、詹姆斯·伍德这些文学批评家批评最多的,也是认为其作品语言大过思想,内涵比较空洞。

而小白认为, 实际上像伍德等人的批评意见,都是批评者集他所有的学识、经验、趣味,在他的那些积累上,获得的一个观点、一个想法。甚至有时候,对一部作品来说,他被指责被批评的缺陷所在,往往也正是他的作品风格独到之处。正因为他不断强化这种风格,才表现出了一些过度倾向。

同纳博科夫一样,很多时候厄普代克的写作会把整个故事的戏剧性,完全建立在一两个比喻句上。可想而知,当整部小说的戏剧感全部建立在几个句子上,那些句子就必然会具有十分强大的一种表现力。如果阅读时一味只是基于批评的观点,光顾着挑剔,觉得这些都是修辞过度,反而会错过了作品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小白提及,厄普代克在不同的地方接受采访时,都提到过自己的短篇小说与自己的个人生活之间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这些故事的源头或多或少可以追溯到厄普代克个人生活史上的一些事件。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直接把生活事件搬来写成了小说。但也许这些小说秘密地与他个人生活关联着,存在于一些隐晦的细节中,只有他本人才知晓。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在厄普代克编辑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时,正值他与第一任太太离婚,既然他认为自己的小说跟生活之间有着紧密关联,那么他亲自编辑合集的举动就好像有了一点回顾个人生活史的意思。按照这个思路,他理应会通过在编辑中强调某种时间感来对自己的前半人生做一个编年史性质的总结。但实际上,他完全不是按照写作时间的顺序来编排的,只是在英文原版书的索引当中列了一个表格,记录了每篇故事的写作时间。

小白认为这个细节颇引人遐想。因为写作者大多不愿在写作中揭露个人隐秘,但同时,所有的写作都像是不同程度的自传,作者总会把个人经验、个人生活当中一些隐秘,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但写作者又有一种内心倾向,想让个人生活与作品保持距离,把秘密在作品中藏起来,远远推到读者视线以外。

而厄普代克自己编辑的这部短篇小说集,不管是因为出版商干预,还是厄普代克本人出于对呈现作品文学意义的责任感,最终写作时间的标记又顽强地回到书中来。然而即便如此,索引仍是按照作品首字母排序,而非按照时间。这种反复表现出来的妥协和抵制,也使得作品与他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新京报文化客厅

用文字搬运想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Men in the mirror2023-12-22 16:37Men in the mirror[安徽省网友]103.240.247.222
    故事戏剧性和比喻句运用让我完全沉浸中太有意思了!
    顶0踩0
  2. 公元末我们还年轻2023-10-22 09:38公元末我们还年轻[四川省网友]203.27.0.27
    这部作品真是将戏剧性发挥到了极致每个比喻句都让人感到深思。
    顶6踩0
相关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刷子李》教材解读与学法指导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刷子李》教材解读与学法指导

课文讲述了手艺人刷子李技艺高超,享有盛名,他新收的徒弟曹小三对有关师傅刷子李的传说半信半疑

2016-11-14

如何通过语言来展现你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如何通过语言来展现你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语言模式的定义:1、语言是传递个人情绪和生存处境的直接途径,这是行为模式所不能做到的。2、语言可以违背实际心理状态。这与行为模式

2009-05-04

刘洪浩评庄凌诗歌:半纸短诗 一世戏剧

刘洪浩评庄凌诗歌:半纸短诗 一世戏剧

评论:刘洪浩刘洪浩,凭文艺学为专业,不过是以读书为欢,借文字寄居

2018-06-23

文化|原创话剧以何深入人心?论中国话剧原创能力的全面提升!

文化|原创话剧以何深入人心?论中国话剧原创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文将在国有文艺院团体系化建设的理论支撑下,以观众为焦点,按照剧目创作、制作、演出管理的生产流程,从拓宽与深化原创现实题材概念的内涵、确保主创

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