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家家乐学校语文老师:教师在准备新课时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时间:2023-06-21 05:59:01

家家乐学校语文老师:教师在准备新课时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刚学习过的知识很快遗忘、出现错误是导致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来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学生第一次学习该内容时的掌握情况。

第一次学习新的知识,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规律迈出的重要一步。经验证明,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孩子在学习新内容时,对某一定义、方法、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也就是说这一内容越是明确、清晰、深刻的存留在学生意识中,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取得的脑力劳动效果就越好。

所以,教师在准备新课程时应当有一些特点,有一些明确性:

第一次讲解新内容时,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做出肤浅的理解,我们应当把基础的、重要的知识深深保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比如,我们给学生解释写作手法“象征”的定义时,不能简而言之,应讲解清楚,它的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由浅入深,教师可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橄榄枝象征和平,梅花象征坚韧,而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则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精神等,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为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课程的结构和工作的方法、方式上应当有所设计。我们在备课时,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环节上,学生可能犯错误,对任何一个“可疑”的知识,我们都应加以详细地解说。

如:学生在做《转述句》练习时,简单的第一人称的变化常常出错。我们告诉孩子:修改第一人称时,句中的“我/我们”应变为“他(她)/他们”,简称“一”变“三”。可做题时,许多学生却把第一人称“我”变为了“妈妈”“老师”“小明”等第三人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只是记住了“一”变“三”,而没有准确的记住关键点——将“我/我们”变为“他(她)/他们”。若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就进行强调,句中第一人称“我”不能变为人名,举一个例子,胖虎说:“大雄就是故意躲着我。”这一句中,如果将人称“我”变为“胖虎”,句子就变成了——“胖虎说,大雄就是故意躲着胖虎。”这时语句不通顺,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句中的“我/我们”只能变为“他(她)/他们”。这时,学生就会对第一人称的转变方法有更为明确的认识。

有经验的教师在第一次讲解新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还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例子)和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工思考、完成练习,并且尝试让学生根据老师列出的事实、现象得出概括性结论,而不是老师直接将方法灌输给学生。

极其重要的是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否能顺利、有系统地完成练习,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次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一点一点的进步。

为了牢固掌握知识,学生还必须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这里的“思考”指的是,学生对所感知的新的东西要与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到知识点间的异同,这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也能用来检查理解得是否正确,最终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就如同,要理解象征手法我们可先回顾比喻手法。象征手法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只有对“象征手法”与“比喻”进行比较、区分,才能更清晰地掌握象征手法。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在第一次学习新内容的课上和课后,在书面练习中没有出现错误,他们才能在家庭作业中少犯错误。我想,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作者:家家乐学校小学语文组杨玥秋老师,本文经家家乐学校授权发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の为尔傾鈊╰ ╯2023-12-08 16:39の为尔傾鈊╰ ╯[西藏网友]222.244.72.81
    听起来很有深度,值得一试,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分享。
    顶0踩0
  2. 北帝2023-09-14 11:19北帝[甘肃省网友]1.10.107.124
    这个话题很实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顶0踩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