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堂堂康熙大帝 因为一个洋人一句话才当上皇帝

时间:2023-06-15 04:52:02

堂堂康熙大帝 因为一个洋人一句话才当上皇帝

顺治十七年(1660年)冬,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人们都说他是因为董鄂妃的去世而伤心得病,其实他是被董鄂妃传染了天花。在当时,天花还是不治之症,能不能活命全靠运气。

顺治皇帝虽然躺在病床上,但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件关乎帝国未来命运的大事,那就是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他有八个儿子,长子早就夭折了,因此二皇子福全和三皇子玄烨成了继承人的主要竞争者。

顺治皇帝本人更倾向于福全,但皇太后(即后来的孝庄皇太后)希望选择玄烨,二人意见相左。此时,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两个人,为了皇位继承人选,不得不求助于人,来帮他们下定决心。

他们撇开了朝中那些掌权者,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来自万里之外异域他乡,似乎没有利害关系的洋人——汤若望。对于汤若望而言,这样的选择题并不难做。因为他不需要考虑太多利益牵扯,只需要从常识出发去做出判断。汤若望果断的建议皇帝和太后,选择皇三子玄烨吧!

原因很简单,玄烨两岁时得了天花,然后还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根据汤若望掌握的医学知识,得过天花的人终身免疫,将来不会因为这种致命的疾病而给帝国带来不确定。后来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就是这样戏剧性地得到了他的帝位,而他要感谢的就是那位洋老头汤若望。

但奇怪的是,一位对康熙皇帝有着拥立之功的人,为何却在康熙初年就险些被凌迟处死,最后虽然得免却郁郁而终呢?

1、为了传教,汤若望帮助崇祯帝修历法、造火炮

汤若望,日耳曼人,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他的日耳曼名字叫做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这是一个虔诚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姓氏。

汤若望顺理成章地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学校,除了天主教神学方面的学习,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尤其显示出他的潜力和才华,这也是他后来能够在明清两代都能立足并受到尊崇的重要因素。

甚至于在汤若望之后,清朝的历任钦天监监正大多都是西洋人,这也不能不说是他为皇室服务带来的延续效应。

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28岁的汤若望经由海路来到了当时的澳门,当时澳门居住的外国人以葡萄牙人为主,他们在六十年前就从明朝政府那里得到了居住权。

1622年,荷兰人为了争夺澳门港,与葡萄牙人打了一仗。大约就在这前后,汤若望离开澳门一路北上,并于1623年一月以传教士的身份到达明帝国的京师北京城。

来到北京的汤若望,立即用他的特长打开了局面。刚到北京不久,他就预测当年十月八日将会出现月食,并成功地得到了验证。后来,他又准确地预测了第二年九月的那次月食,引起了明朝廷尤其是历法界的注意。

汤若望循着前辈利玛窦的足迹,并效仿他当年的方式,把自己从欧洲带来的数学和天文书籍列好目录,呈送给了明朝廷,得到朝廷赏识。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他将伽利略的《远镜说》译成了中文,对中国的历法改革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徐光启,此时正在主持编纂一部新的历法。汤若望也有幸参与其中,当然还有和汤若望一样来自西洋的意大利人龙华民、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等。

1634年,卷帙浩繁46种137卷的《崇祯历书》问世。书中大量引进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崇祯历书》的编撰完成,标志着中国天文学与世界天文学发展的接轨。

当然,只是协助编一编历法,汤若望显然并不能得到崇祯皇帝的充分信任,去达到他想在中国传教的目的。他还有值得利用的价值,那就是他懂得火器,尤其是火炮。

因此,汤若望受崇祯帝之命,成功造出大炮,并完成了《火攻挈要》一书。该书传播了欧洲16世纪的火炮制造知识,是明末有关西洋大炮的最权威的著作,一直到清朝中叶都很有影响。

最终,汤若望终于如愿以偿,为天主教谋取到了在中古各省传播的合法地位。1638年,崇祯皇帝钦赐“钦褒天学”四字,制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悬挂。但是,很快崇祯帝和明王朝都被农民军和关外的清军消耗至死。

2、明亡清兴,汤若望一跃而成为太后义父、皇帝“玛法”

在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之下,汤若望毫发无损。非但如此,他还以自己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统治者的特殊保护。

多尔衮对汤若望能预知天象,通晓物理的本领相当敬佩,命令他继续修正历法,并且允许他在观察天文的呈报中可以加上自己的见解。汤若望因此在清廷朝中颇有威望。

1645年,汤若望将徐光启主持编制的《崇祯历书》压缩,改成103卷的《西洋新法历书》,献给了多尔衮。清廷将这部历法定名为《时宪历》,并在册面上印上“依西洋新法”五个字,颁行天下。

汤若望也因此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钦天监王大臣之下具体负责的官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洋监正,并开创了清廷任用传教士掌管钦天监的传统。

而汤若望真正得到清廷最高层的信赖,则是来自他对政治的敏感,以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机会。1650年,汤若望对尚未亲政的顺治皇帝透露了一个秘密,那就是正当壮年的摄政王多尔衮,其实将不久于人世。果然就在当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到古北口外打猎,突然暴死。为何汤若望能够预知多尔衮之死呢,其实也没什么玄机,只是根据他自己的医学常识以及对多尔衮健康状况的了解而已。

如此一来,汤若望成功得到了顺治皇帝和皇太后的好感和信任。而顺治皇帝的亲政日期,也是汤若望选定的,那一天政事多尔衮丧期刚满的一月二十六日。

后来,汤若望又利用自己的西洋医学,治好了孝庄太后以及她的侄女(顺治帝皇后的病。为此,孝庄皇太后很是感激,认他为“义父”,顺治皇帝也尊他为“玛法”(满语“尊敬的老爷爷”)。

顺治帝经常邀请汤若望到宫中叙谈,不需传唤,也免除了叩跪之礼,甚至还打破尊卑惯例,到汤若望所居住的馆舍去看望。除此之外,顺治皇帝还对汤若望多次加封,使其官居正一品。

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顺治帝临终前立继承人时,接受汤若望意见选择得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

汤若望所受的恩宠与隆遇,使得天主教在当时的中国传播较为顺利。随着传教士人数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到1650年信徒人数已达到15万人。

3、历法之争,汤若望陷入权力乱局,差点被鳌拜凌迟

顺治皇帝死后,遗命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人辅政,掌握实际朝政大权。但四大臣中,索尼老迈昏聩,苏克萨哈根基不深,遏必隆只是鳌拜的附庸,因此大权逐渐被鳌拜一人掌控。为巩固权力,鳌拜大肆诛杀异己。

失去了顺治皇帝这个最高保护人的汤若望,也不得不卷入这一场权力乱局,并落得个身死结局。在鳌拜率 “率祖制、复旧章”的旗号之下,汤若望很快成为打击对象。汤若望被指控传播邪教、图谋不轨,并在康熙四年(1665)初被判凌迟处死。

当然,由于汤若望本人与孝庄太皇太后的关系,最终没有同意对汤若望凌迟处死的判决。但钦天官员李祖白、宋可成等被杀,信奉天主教的官员被革职。

第二年(1666年),汤若望死在南堂。清廷各省督抚又拘押当地西方传教士30余人,除南怀仁等教士留京,其他25人被押至广州圈禁。

直到康熙帝亲政后,才为汤若望平反,恢复“通玄教师”之名,并赐地重葬汤若望于利玛窦墓旁。南怀仁也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恢复时宪历。康熙九年(1670年),在广州圈禁的传教士获准返回本堂。

但关于汤若望的死以及传教士们被圈禁,其实并不完全是鳌拜乱政所导致。深层原因,可能还是天主教传播给国人带来的恐慌。

因为早在顺治十六年(1645年),反对西法制历的杨光先就抛出《辟邪论》,指斥天主教为“邪教”,次年又上疏斥责汤若望在《时宪历》封面上题写“依西洋新法”的目的是“借大清之历以张大其西洋,而使天下万国晓然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只是当时顺治帝尚在,汤若望未受影响。

康熙元年(1662年),传教士利类思作《天学传概》批驳杨光先。康熙三年,杨光先作《不得已书》称:“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利类思又作《不得已辩》批驳。杨光先上书参汤若望“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

这时,当政的鳌拜对于杨光先的主张是认同的,就顺势利用了这一争论,也许还有顺势打击皇室的考虑在内,因为汤若望毕竟和小皇帝、太皇太后都走得很近,也很有影响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云在林梢2023-10-09 14:40云在林梢[重庆市网友]203.190.107.83
    康熙大帝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句话就改变了整个人生轨迹。
    顶5踩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