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白杨礼赞》:从语言出发 要走向哪里

时间:2023-01-20

这是一篇很具时代特色的散文,写于1941年,距今已七十多年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8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消失多年后,重又回到了教材,现被编入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这是一篇很具时代特色的散文,写于1941年,距今已七十多年。在统编教材的背景下,今天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呢?2017年10月26日杭州市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有一位老师执教了《白杨礼赞》,我们就借这位老师的课,来探讨《白杨礼赞》一文的学习。

这位老师的课堂学习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1. 由写柳、梅、松的三首古诗引入课题。

2. 默读全文并圈画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3. 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在相应的词句旁做批注。

4. 小组合作探究两个问题(每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探究):(1)为什么作者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2)作者是怎样把象征意义一步步揭示出来的?(在小组反馈中,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

5. 介绍写作背景。

6. 总结:(1)这是一曲对白杨树的赞歌,这是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这是一曲慷慨激昂的壮歌!(2)采用象征手法的散文阅读要领。

统编新教材的单元编排采用“双线组合”(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方式,和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给予了“语文要素”足够的重视。按单元“双线”目标来看,“人文主题”是礼赞北方军民及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语文要素”绕不开的是“象征”。课堂最终指向了这两点,目标似乎已经达成。但是从课堂学生的学习反应看,两个学习任务和两个探究题对他们来说都没有难度。而两个探究题所对应的即课后“积累拓展”中的思考题:

“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层层深入”,是由这个文段完成的: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虽然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但其旨意何其直白!作为一篇散文,作品一经发表,读者要读出什么,作者是决定不了的。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学生读到“尊老爱幼”,作者却说自己想表达的是“人类生命法则”,再如鲁迅的《风筝》,有人读出“儿童本位观”,有人读出鲁迅的“自省精神”,有人“悲哀于不幸者的不自知”,有人说批判了封建教育,还有人读出了亲情……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视域融合。理解发生的时候,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视域,一是文本的涵义,二是接受者的心灵积累,而理解的结果是这两个视域的融合。《白杨礼赞》文本的涵义(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读者(学生)的解读却高度融合,甚至是一致的,这并非好现象。

再看“象征”,《辞海》的解释是:“借有形之事物以表现无形之主观者,谓之象征。”吴士文先生在《修辞讲话》中则认为,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除约定俗成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全文描述的是丑小鸭的经历,其实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而这种象征意义则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再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全篇无一字点明海燕象征着革命者,但联系创作背景,海燕与革命者的“神似”点就凸显出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的本质属性是含蓄。

可是《白杨礼赞》中的“象征”,作者似乎并没有耐心去仔细描摹这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也无意采用“暗示”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其“象征意义”。作者迫不及待地要告诉读者,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由此看,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有违“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本质属性的。如果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以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高明,并要努力写出这样的文章,那我们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这位老师的教学就有这样的危险。

那么,《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价值到底在哪里?这位老师的教学还可以往前走吗?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更通俗的说法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我们这位老师,确实是从语言出发的,也关注到了这篇散文标志性的语句,如白杨树“不平凡”的几个句子,四个“难道”等等,但正如上文分析,老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就是“象征”、其“象征意义”是什么这些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课中,老师“从语言出发”,带领学生走向了“思想内容”,只是还缺一个“来回”,缺一个“再回到语言”的步骤。

怎样“再回到语言”?回到怎样的语言?

本文开头即言明,《白杨礼赞》一文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所以学习此文,必然要讲“写作背景”,而讲“写作背景”,目的不在更好地理解象征意义(虽然有这个作用),而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如此直白的象征)。《白杨礼赞》发表于茅盾自己任主编的刊物《文艺阵地》上,他在发刊辞中说:“这阵地上,立一面大旗,大书‘拥护抗战到底,巩固抗战的统一战线!’”可以看出,茅盾在创刊伊始就提出“文艺为抗战服务”的办刊理念。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茅盾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斗争生活,感受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回来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写作此文,显然是意在笔先,主题先行。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受这种战斗精神的感染,他抑制不住地要呼喊出来,他运用了文学手法中常用的“象征”,却又全然不顾其“含蓄”的特性,可见作者的满腔激情溢于言表……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我想学生读到的就不仅仅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一定还有一个有一颗“火热”的心的“我”(作者)。而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一读“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激情满怀,自然而然地受到作者的感染。因为,这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在这艰难的时刻,鼓舞大众!

课如果上到这里,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散文最终是要读“我”的宗旨。学生就不只是被动接受老师归纳的这是一曲“赞歌”“颂歌”“壮歌”的结论,而是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用“赞歌”“颂歌”“壮歌”的形式表达。而学生一旦明白了表达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他也就不会滥用直抒胸臆和象征手法。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白杨礼赞》才能成为一篇名副其实的经典课文!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白杨礼赞》:从语言出发 要走向哪里》,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第一单元:重点现代文精讲《白杨礼赞》

第一单元:重点现代文精讲《白杨礼赞》

...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

2023-08-04 #经典句子

五年级语文《白杨》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白杨》说课稿

...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今天我要试讲的课题是《白杨》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一、导入:同学们,上课,请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默默无闻白杨,并正确流利的朗读了课文。那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通过...

2023-10-12 #经典句子

江苏省常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江苏省常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萧萧白杨许冬林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

2022-11-30 #经典句子

探讨磕磕巴巴写作现象:我写的文章为什么会流畅度不够?

探讨磕磕巴巴写作现象:我写的文章为什么会流畅度不够?

...与全文的话题一致,就有了主题一致的连贯性。例如: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3.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2024-01-27 #大杂绘

高中语文 议论文写作 用好比喻论证的三条原则

高中语文 议论文写作 用好比喻论证的三条原则

...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次演讲:这里面先告诉大家,湖岸上有白杨树,并且肯定它客观的实体的存在。这一段,由生活现象开始引而伸之,先肯定白杨树倒影的存在,再讲述倒影的特点。此段把白杨树和倒影进行对比,指出人们重视...

2023-09-09 #经典句子

小学语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专项训练③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专项训练③修辞手法

...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能直观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如《白杨》一课中的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把白杨当作人来写,把人的精神品质“...

2022-11-26 #经典句子

诗歌语言:投筑梁山城寨的乱石和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

诗歌语言:投筑梁山城寨的乱石和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

...。“意”就是过了脑子的意思。再来一个现代诗的例子:白杨树。白杨树。白杨树。你绕着走,绕着走。注意这几个简单的词组,包括标点符号。你读到这几个字,是不是看到一行(至少)三棵高大的白杨?是不是看到一个人,...

2023-12-07 #经典句子

那些下定决心学英语的成年人 最后走到了哪一步?

那些下定决心学英语的成年人 最后走到了哪一步?

...!一位学员这样评价“词汇速记营”带给他的改变:听完白杨老师的课,词汇量提升8000+,4天完爆一年的学习效果!更何况,白杨老师不仅仅只教会你记单词,更能教你如何通过英语让自己变得更值钱!01他苦心钻研18年研究10万...

2023-09-3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