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论语-学而篇》:10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时间:2016-10-25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注释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0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赏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本章出现了儒家之道里的一个核心之理:义。什么是义呢?义,合乎礼者,为义。不合乎礼者,为不义。

世论:

对本章的注解,穿凿附会的很多。历史上的各家注解版本,基本上都是在穿凿附会。

信合德义 方可复守、

本章是有子有若讲的,包含三个部分。我们先看第一部分,“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朱子的解释,“复”是践的意思,“践言也”,践是履行,也就是说,“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信是信用,我们的信能够与义相近,能“合其宜”,“义者,宜也”,宜是应该的意思,合宜,所说的话就能够去履行。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话不合宜,不符合道义,虽然说出来了,但是也不应该去履行,即使是表面上看不符合信用,但是真正的信用应该以义来衡量。

另外也有古注把“言可复也”的“复”当反复讲,意思也大同小异,如果言语表达的符合义,那么这个言语就应该守信;如果不符合义,这个言语是可以反复的。也就是说,不合宜的,可以不必守信,合宜的才守信。

当年孔老夫子也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根据《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说有一次夫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去卫国,经过一个地方叫蒲地,正好赶上这个地方的官员公叔氏想要凭据蒲地谋反。他们见到孔老夫子来了,就把他围困起来,然后逼着夫子,说:“如果你们答应不要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他们怕夫子到了卫国向卫国国君报告,说他们要谋反,他们就会被惩罚,所以他们不让夫子去卫国,除非夫子发誓,说不去卫国才放他们走。结果夫子就发了誓,说保证不到卫国去。这些想谋反的人都知道孔老夫子是一个很守信的人,既然他发了誓,他们就放心了,于是就放了夫子。结果夫子还是去了卫国,子贡这时就不解了,问夫子说:“你刚才发的誓,怎么可以违背?”夫子回答说:“被逼着发的誓,神是不听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去守这个信。为什么?因为这种在被逼迫的时候所发的誓言是不合宜的,所以可以反复,可以推翻。

在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注解里,他引用《孟子·离娄篇》的话,“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大人是圣人,圣人讲的话也不必一定要守信,为什么?要看这句话是不是合宜,是不是与义相违背,如果与义相违背,所说的话也不必守信。换句话说,义是信的标准。所以刘宝楠先生讲,“是信须视义而行之,故此言近于义也”,信一定要以义为标准,所谓“信近于义”,近就是以义为标准的意思。

皇侃的注疏里讲,“信,不欺也。义,合宜也。复,犹验也”。信就是不欺,不欺是不欺骗道义,义是合宜,复当验字讲,检验的意思。所以“夫信不必合宜,合宜不必信。若为信近于合宜,此信之言乃可复验也”。信不一定是有义的,符合道义;符合道义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信。就像孔老夫子对不符合道义的,他也可以毁掉那个信,那不是真正的信。所以,我们的言语要可以检验,检验什么?说出的话适不适宜,不适宜的,一定要改,“若为信不合宜,此虽是不欺,而其言不足复验也”,如果为了守信而不符合道义,虽然表面上看是不欺,没有欺骗人,但是这样的言语也不值得检验,不堪检验。所以,一切都以合不合宜做标准。当然我们也不能乱讲话,“凡出言,信为先”,可是有时候确实说错了话,如果不合宜,是可以不需守信的。

皇侃和邢昺的注解里都引用了尾生这个事例,这个事例在《庄子》里有记载。尾生和一个女子约会,在桥下相见,但是这个女子没有来,那条河又发大水,这个时候尾生为了守信,竟然抱着桥的柱子,不肯离去,最后就被大水淹死了。这段故事在《史记》里也有记载。像这种事情,尾生确实是守信,可是他没有“近于义”,他不合宜。他这种为情而死,本身属于不孝,“身有伤,贻亲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他这种死,只是为了儿女的私情,不是真正为了救国救民那种道义,所以实在是不值。这种信就不是近于义,不合宜。但是这类故事还反倒被后人去歌颂,有一个成语叫“魂断蓝桥--尾生抱柱”,就是讲尾生抱着桥柱,死在水里的事情。实在讲,不合宜,而这种情欲,本身就不应该去滋长。

所以“信近于义”,信要用义作为标准,所说的话就可以去检验。古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立言必须是符合德、符合义,才是真正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天下后世的言论。

恭行合礼 远离耻辱

我们接着看第二部分,“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也是教我们做人的。前面讲我们说话,言必信,必定要符合道义。这里讲我们的行为,对人要恭敬,可是恭敬必须“近于礼”,如果恭敬却失礼了,就会招致耻辱。所以,恭敬人也要按照礼节,才能远离耻辱。恭,首先自己要谦卑,自卑而尊人。但是,如果自己自卑尊人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礼度,没有了规矩,一味的表现谦卑,把人恭敬到天上去了,就反而是一种耻辱。既是辱人,也是自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佛门里的称呼,我们的恩师多次提到,称在世的法师不应该用大师这个名称,大师是对佛的称呼。我们称某人是大师,换句话说,我们说他是佛了。他不是佛,却称他是佛,这就过度了。我们对人恭敬,可是没有礼,没有合乎称呼的规矩,反而是侮辱了别人。为什么?他明明不是,偏说他是,这不是侮辱吗?譬如一个人不是总统,我们偏说他是总统,这不等于是骂人吗?所以恭敬人也要按照礼度,按照礼度,才是真正的恭敬。

仁义有礼 可敬可法

下面第三部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朱子的解释,“因”当“依”字讲,依靠的依;“宗”当“主”字讲,以什么人为主,“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也就是说,与人交往,如果能依靠“所依者”,依靠什么?“可亲之人”,值得我们效法、尊敬的人。宗、主二字都有效法、尊敬的意思。这是讲到我们的言行交际,与人交往,要先观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可亲可敬,值得我们效法。

李炳南老先生的注解里说的很具体,所亲之人应该是仁义之人,这叫不失其所亲。如果我们所亲近的不是仁义之人,就对自己没有好处。朱子说,会“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自己常常会有悔恨。所以与人交往,我们要“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这是朱夫子讲的,要慎于始。与人交往,我们要先观察他,可不可以作为我们的朋友。夫子讲的“以友辅仁”,朋友可以帮助我们行仁德,所以我们所亲近的应该是仁义之人。我们能懂得谁是值得亲近,谁是仁义之人,这是有知人之明,这是可宗也,可宗是可宗敬,值得尊敬。这是讲到慎于始,慎于始其实也是慎终。不要等到酿成大错了,最后悔恨,交错了人,被人害了,悔恨在后,已经晚了。

这一章是有子教我们如何做人:言语要守信,要有道义,要合宜;要恭敬人,更重要的是要有礼节;要亲近仁义之人。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论语-学而篇》:10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论语》学而篇: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论语》学而篇: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复:实践,履行之意;远:动词,使之远离;因:这里是依靠的意思;宗:本源,本主;可宗就是可以尊崇、依靠的意思。直接...

2015-05-03 #经典句子

我读论语小记:学而第一·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我读论语小记:学而第一·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若说:基于正义讲究信用,说出的事才能履行承诺,基于恰当的恭敬,能免遭耻辱。姻亲之间保...

2007-10-23 #经典句子

论语心得013:学而篇1.1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心得013:学而篇1.1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当编剧,穿越到夫子的课堂”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诺言符合道义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

2016-07-14 #经典句子

“信近于义 恭近于礼 因不失其亲”:一句话玩转人际交往

“信近于义 恭近于礼 因不失其亲”:一句话玩转人际交往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白话文:有子说:“承诺符合道德大义,才可能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交往的道义相投,可作为依靠。”这是《...

2023-10-03 #经典句子

经典国学—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带译文

经典国学—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带译文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

2016-12-06 #经典句子

学习《论语》:做人的三个关键点

学习《论语》:做人的三个关键点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诚信接近于义,言语是可以做到的;恭敬接近于礼,能够远离耻辱。因为不丢失亲近,于是可以尊崇它们。这一段有子谈论做人的根...

2014-10-02 #经典句子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欢心者,少有仁心。与朋友相交,应“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即说话有信用而近于义,说出的话必然兑现。如此便“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是值得亲近,值得崇敬的。二、为学则学思并举,为仁则安仁利仁孔...

2008-09-13 #经典句子

《论语》经典今用(三):“贤贤易色”句 “信近于义”句

《论语》经典今用(三):“贤贤易色”句 “信近于义”句

...依靠的都是可亲之人,这也就可尊敬了。”【今用】“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要“信”,“信”是儒家推崇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准则,本义为“真诚不欺”。而这个“信”得要在“义”的前提下。举个简单的例...

2023-09-2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