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盛世年华的唐代 空前绝后的酒文化 是怎样形成其独有的传播特征

时间:2010-04-11

唐代文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酒文化,依靠的是唐代的大环境,在那个诸多政策优势的时期,成就了其诗酒文学盛况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1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从远古时期的自然之酒的起源,到后来的人工佳酿,我国酒文化在经历数千年发酵后趋于成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更以其特有的属性在文学之林中占有重要一角。唐代文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酒文化,依靠的是唐代的大环境,在那个诸多政策优势的时期,成就了其“诗酒文学”盛况。

一、人民经济富裕,酿酒技术趋于成熟

唐朝时期,农业发达,粮食有了盈富剩余,进而为酒业的酿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来源,据《北山酒经》载,唐朝的酿酒原料极为丰富,有黍米、谷子、秫米、粟米、稻米、糯米、黄米等等,在“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对当时酿酒原料的描述。

在长期的发展中,唐人的酿制技术开始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有体系,而且还有专业的酒工酒匠(如内酒坊和良酿署的设置)来从事酒业生产,当时的酒业发展和酿制工艺具有更强的管理化特性。除了更具管理化外,这一时期在酒的酿制上,唐人的制作工艺亦更加复杂化和科学化,对于酿制时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长、发酵过程的控制以及酒曲的选择等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尝试实践,从而总结出更为完善的酒的酿造体系。

如为了防止发酵过程中谷物体内的微生物产生酸变,唐人想出了在发酵成熟前一日向酒醪中加入石灰以中和酸性的办法;还发明了对生酒的加热技术,多数酒在饮用之前都要进行加温,或煮沸或低温加热,以起杀菌消毒的功用。

在文学作品中亦多有提及,如白居易在其诗《荔枝楼对酒诗》中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在诗《到蜀后记途中经历》描写的“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都写到了烧酒这一酿制的工序,在李肇撰写的《唐国史补》中也有关于“烧”的酒类描述:“酒则有……剑南之烧春”,还有房千里的著作《投荒杂录》,还写到了南方的这一烧酒技术,即“南方饮,即烧”。此外,由于烧制的不同,酒色还会有不同的呈现,一为白色,一为称为“葡萄烧”的红色,可见唐朝酿制技术的进步和成熟。

此外,这一时期十分注重酒曲的发展,酒曲的种类繁多,王绩在其诗《看酿酒》中就写有“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的文字描写,元稹在其诗作《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亦写有“七月调神曲,三春酿绿蝙”的诗句描述,由此可以证明唐朝在那一时期“调神曲”这一酒曲的酿制时间已经有了特定的规定。

在《新唐书》的记载中,唐代有许多天子亦会亲自参与酒的酿制,太宗李世民就曾在这一时期引进了葡萄酒的酿造,并在皇宫内加以酿造,从白居易的诸多诗句中亦可以看到“绿蚁酒”、“绿醑”的文字出现,“造酒成绿色,芳香浓烈,味兼醍醐”等,同时还增加了用红曲酿制的加曲葡萄酒,红曲的糖化和酒化程度极高,用此曲酿酒标志着酿酒技术的又一大进步。

极有可能在唐太宗时代便已经酿造成功了。褚载在其诗《句》中写有“有兴欲沽红曲酒,无人同上翠涟楼”的诗句,李贺在诗《将进酒·琉璃钟》中亦有“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的描写,还有诗人贯休在《送吏部刘相公除东川》一诗中写到的“酒倾红琉拍”等等,均可以看到此时期红曲酒的流行,即使到现代,人们对红曲的赞赏亦是极高,流行有“红曲做酒自古有,酿得名酒美名扬”的佳句。

此外,唐人在酿制的时候还会在其中加入草药,进行酒疗,酒疗在唐代十分盛行,诸多酒疗的书籍专著在这一时期产生,如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千金翼方》,苏敬等人撰写的《唐百草》,王焘辑录而成的《外台秘要》等等,对药酒的酿制和以酒入药的方式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叙述,由此可见唐朝酿制工艺的不断进步和成熟。

二、政治开明,社会环境宽松

1.轻徭薄赋

在土地的分配制度上,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分配政策。这两种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和生活负担,从而促使其生产积极性的不断提高。此外,唐朝统治者还大力兴修水利,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生产工具的管理和改革,使得这一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2.自由宽松的酒政,促进了酒业的繁荣

唐代政府对酒业持一种开放自由的政策,在《食货志》中就记载有“唐初无酒禁”的描述。从相关史料的记载中亦可以看到,唐朝从初期一直到开元年间,对酒业的管理非常宽松。只有在出现粮荒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才会实行禁酒的政令,待粮食再有富余之后,便会解除政令。

因此酿酒业非常繁荣,不仅长安城内的各洲县酿制酒,民间的百姓也有诸多的酿酒从业者,酒肆众多,为酒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发展至唐代中后期,国家政治和社会发生变化,唐朝出现了外族入侵等内忧外患,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为了解决财政危机,统治者看到了酒业可观的利润收入,对自由宽松的酒政实行了较大的变革,开始实行两税法。

《新唐书食货志》还有“定天下酤户以月收税”和“天下置肆以酤者,斗钱百五十,免其徭役”等税酒政策的记载,《新唐书》中记载,德宗时期,国力衰弱,政府开始在宰相的提议下实施榷酒的经济政策,“建中三年,初榷酒,天下悉令官酿……委州县综领,薄私酿,罪有差。”

此时期的酒税大多由地方的政府收征,再上报进奉朝廷。酿酒户除交纳酒税外,其他负担较小。加之这一时期的税酒制,即为对酿酒的从业者和卖酒之商进行登记,以其生产规模和等级来配以酒业从事的特权,没有得到允许的则不能从事。

虽然是对酒业实行了国有控制,不允许私自交易买卖,但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酒的特许专卖制度,只要得到官府特权,民间的私酿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予认可的,为酿酒工艺的改良和完善以及酒的种类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3.扶植佛道发展,宗教盛行后对其传播有益

唐代宗教较为繁盛,尤其重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佛、道教是唐朝时期最为主要的宗教。而佛对酒的禁令十分严格,酒在佛教的教义中甚至为万恶之宗,罪恶之源。道教亦对酒有着诸多的禁限和戒规,但却对药酒这一特殊的酒类有着特例的规定。

这一时期有很多所谓的道医和僧医出现,他们以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行事风格来达到传播教义的目的,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总结出具有宗教特色的医学之道。药酒的酒疗思想和宗教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丰富了酒的种类和药酒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有很多的教徒都饮用药酒,因其具有保健和养生的功效,而且一些药材如云母、柏、松等都被视为长寿和成仙之象征的佳品。在此基础上,在道家医学不断发展中,引酒入药,强身得道,因此诸多种类的药酒得以问世。

诗人岑参就在其《题井隆双溪李道士所居》一诗中描述了一以药酒养生的道士,即“五粒松花酒,双溪道士家。”这一时期的道教中流行的药酒繁多,如松胶酒、地黄酒、菊花酒、白术酒、桃花酒、黄精酒等等。随着药酒的流行,亦引起了许多与道士交好的士大夫阶层的好饮,使得药酒的配方得以流传开来,进而促进了药酒的风靡和广泛传播,甚至成为居家待客之常用之物,可见药酒的受欢迎程度之深。

佛教虽然严令戒酒,但对以酒入药而治防疾病却有特例的规定,并不列为破戒之项,在佛教医学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将医学领域中涉猎到药酒的酒疗之法。

医学家孙思邀的著作《千金翼方》中就记载有含有一定佛教药酒疗法思想的耆婆汤的药方等,在统治者的扶植和重视下,佛道二教日益盛行,进一步促进了酒的医学价值,使得药酒普遍流行,种类不断增加,酒文化的内涵亦更加丰富。

4.文人仕进道路广阔,推动了酒文化的传播

科举制度早南北朝时期已经有萌芽的趋势,至隋唐时期不断完善和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门阀士族逐渐成衰落之势,而庶族地主渐渐地兴起。

这时从南北朝时期沿袭下来的以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已经不再适合社会和政治的发展,隋文帝杨坚登基即位之后,在此社会背景下,将九品中正予以制废除。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其开始实行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开设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

至唐代,继续袭用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名有所增加,涉猎广泛,使得这一时期学术之风十分盛行。由于在择人标准上开放性和公开性,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以寻求出路,取得一定的官职和社会地位,因此进一步扩大了文人志士的仕进道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都期望可以以其来改变生活状况,纷纷开始读书习文,钻研经典专著,文人之风可谓遍布全国,大大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所做之作涉猎全面,不仅有高雅精致的文学创作,亦有通俗的俚俗文化,将文学进一步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

据《太平御览》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创作其诗的时候,往往会将所作的诗作先读给尚处于幼年的稚嫩孩童和年老的妇孺听,如果他们能理解诗中之意,则将其记录下来,如若不然,则作废改之。如此大众化、亲民化的创作之举,构筑了唐代独有的文学之象,使其社会文化内涵愈加丰富和普及。

而文人自古就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爱酒、嗜酒,酒之自然属性激发着他们伟大之作的创作,是灵感的重要源泉。而在其文化属性下的以酒抒情、借酒言志之例亦是数不胜数,酒之于他们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依赖,无论是欢快的怡情聚饮、惬意地把酒小酌、愁闷的借酒消愁,还是酣畅淋漓的情感宣泄、大胆的嘲讽现实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欲饮酒而消除内心郁郁不得志之烦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借酒而嘲讽社会现实之黑暗残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杯酒之中的离愁别绪和世态炎凉之伤感涤荡心间等等,文人对酒有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之依赖,是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借以表达情感,乃至排忧解愁的重要途径。

而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大大推动了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仕进之路,使得文学之风盛行,文人的仕进道路广阔。随着唐代文人之风在社会的风靡,使得此时期酒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拥有了更为有力的传播主体和渠道,文人对酒之喜爱,及酒在文人情感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使酒文化的内涵在文人的创作下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意义,越来愈多的与酒有关的文学创作流传开来,并不断传播,形成了这一时期独有的“诗酒文化”的盛况。

结论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代堪称是最为灿烂辉煌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时期,在长期的对外交流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人们思想愈加开放,不断吸收民族和其他国家的先进、优秀的文化,促成了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与发展,形成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在这繁荣的背后,酒文化的出现与内容的不断丰富亦在唐代文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相互渗透、融合,使唐代文学不断进步、向前发展,乃至达到了巅峰。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盛世年华的唐代 空前绝后的酒文化 是怎样形成其独有的传播特征》,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孟子的伦理思想对后人影响颇深 形成儒家思想文化独有的内涵气质

孟子的伦理思想对后人影响颇深 形成儒家思想文化独有的内涵气质

孟子的双向性特征伦理思想,是孟子整个伦理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从双向性的角度为切入点,对孟子的伦理思想进行阐述,在孟子伦理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伦理思想的特征,既有单向性特征的一面,也有多向性特征...

2014-08-03 #经典句子

中国日报总编辑周树春:以高质量传播提升中国话语力量

中国日报总编辑周树春:以高质量传播提升中国话语力量

...济增长80%以上来自新兴经济体。另一方面,“东升西降”特征明显。自“地理大发现”后,西方国家在推行殖民扩张中建立起在国际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但随着世界发展格局的演变,特别是近年来“新自由主义”...

2023-08-17 #经典句子

【重点推荐】《木兰辞》在英语世界的百年译介

【重点推荐】《木兰辞》在英语世界的百年译介

...上是一种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文化。它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被刻上了深深的民族印记。它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营养,采用民族文化的形式,但又不限于对传统文化简单的因循承袭。它以独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特质,开...

2023-12-31 #经典句子

主流文化的萌态话语景观解析

主流文化的萌态话语景观解析

...化方式,是主流话语所缺少的一种文化因子。“萌文化”特征简单明显:可爱、无邪、拟人化;作为文化基因,符合生动直观、衍生性强、简单又含义丰富的传播特征,在不同人群和文化间容易实现沟通。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工...

2023-01-26 #经典句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探究——以兰州太平鼓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探究——以兰州太平鼓为例

...偏向现代化、模式化,失去了兰州太平鼓阵法表演的原有特征(二)兰州太平鼓的文化特点兰州太平鼓的最主要的文化特点即是其表现出的浓厚的军事遗风。无论是来源自武术动作的鼓舞动作,还是类似行军布阵的表演阵型,乃...

2019-08-16 #经典句子

名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探究——以兰州太平鼓为例

名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探究——以兰州太平鼓为例

...偏向现代化、模式化,失去了兰州太平鼓阵法表演的原有特征▲“燕子双飞”阵▲“四门兜底”阵(二)兰州太平鼓的文化特点兰州太平鼓的最主要的文化特点即是其表现出的浓厚的军事遗风。无论是来源自武术动作的鼓舞动作...

2017-10-10 #经典句子

论网络语言对个体情绪社会化传播的作用

论网络语言对个体情绪社会化传播的作用

...语言对个体情绪社会化传播的作用(一)网络语言的情绪特征:双重情绪基因作为互联网文化下的特殊表意符号,网络语言的情绪层次更为丰富,通常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情绪基因。表层情绪与深层情绪指向不同又相互交织,形...

2023-12-23 #经典句子

习近平国际场域政治话语传播的新特征

习近平国际场域政治话语传播的新特征

...都呈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实干、强调包容、情感真挚等新特征,值得学界深入研究。第一,以人为本。人本思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安邦治国的重要理念,它讲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一切要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党的十八...

2023-12-1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