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

时间:2009-02-2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史学史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了多部专著和教材,但这些成果中并不包括系统的少数民族史学史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4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汪受宽教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华夏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上下册,100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少数民族史学史,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空白,是史学史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史学史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了多部专著和教材,但这些成果中并不包括系统的少数民族史学史。1984年,白寿彝先生在他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史学史》“导论”中说:单就中国史学史来说,汉文史书浩如烟海,整理出来一条发展的线索,已经很不容易;国内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白族等,也都有他们的史学,现在我们知道得还很少;把中国史学史写成一部多民族的中国史学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白寿彝先生指出,不写兄弟民族的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就不算完整。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开始提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课题任务。2005年底,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汪受宽牵头,联合甘肃、云南、广西、西藏、内蒙古、辽宁、海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历史和史学史研究者,共同申请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课题,获教育部立项。十余年来,各地学者写出大量有关少数民族史学的专题研究成果,由主编按照史学史的学科规范和课题设计的要求,进行统稿删改,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新成果。

编写一部系统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确实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我国古今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千差万别,各民族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参差不齐,各民族文字的产生有早有迟,对民族文字的使用有多有少。直到20世纪50年代,许多民族才创立本民族的文字。上述情况给编写少数民族史学史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各民族史学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许多民族历史上并没有现代意义的以民族文字撰写的史学著作,很难完全按照以往形成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框架和概念对少数民族史学进行归纳,因而必须进行许多新的探索。

该书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定位为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为对象,探讨对少数民族发展历史的观察、认识、传说、记述和研究。其历史传承者主要是各少数民族本民族的成员,也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成员,还有民族政权或一统政权的史官和史家;其形态有历代承循不绝的口述史学,也有文字书写的史著、诗文、碑传等;记史所用文字有少数民族的本族文字,也有其他民族的文字,尤其是古今各民族通用的汉字。该书的宗旨是通过了解和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史官、史家与史学成就,综合研究和宏观把握少数民族的史学思想、历史观念,及其与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的关系,探索少数民族史学的个性特点、优良传统以及各民族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借鉴等,从不同层次对少数民族史学遗产进行发掘与总结,揭示各民族对中华历史及中国史学史的贡献,展示中国史学史多元一统的历史面貌与特点。

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少数民族史学史著作,该书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一,纵向地梳理了中国几千年少数民族史学发展史,呈现出一个连续发展的全貌。该书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至南北朝(公元前3000年—公元580年),即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初起时期,特点是少数民族史学产生和以汉文书写为主。第二阶段为唐宋辽夏金(581—1279),即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史学全面展开的时期,诸多民族开始以本民族文字、以各种体裁记载本民族的历史和史观。第三阶段为元明清(1206—1911),即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史学的兴盛时期。第四阶段为20世纪,即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全面开拓、充分发展和走向全盛的时期。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和史学发展的连续性,成为一部系统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通史。

第二,从横向上看,该书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少数民族和今天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的史学进行了全覆盖的研究。该书的价值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对很多民族的史学研究是具有原创性的,如对匈奴族史学、吐谷浑族史学、百越各族史学、壮族史学、白族史学、苗族史学、土家族史学、渤海族史学、党项族史学、哈萨克族史学、柯尔克孜族史学、黎族史学、台湾少数民族史学、达斡尔族史学、鄂温克族史学、纳西族史学、裕固族史学、撒拉族史学、东乡族史学、保安族史学,以及拉祜族、普米族、独龙族、阿昌族、哈尼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史学的研究,都是课题组成员对该民族史书和史学成果多年艰苦爬梳的结晶。对于那些已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少数民族史学,如十六国民族史学、北朝史学、彝族史学、藏族史学、蒙古族史学、突厥族史学、回鹘族史学、契丹族史学、女真族史学、满族史学、回族史学、维吾尔族史学等,该书在参考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同时,也从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全新学术视角,进行了新的研究、补充了新内容,因而也具有原创性。

第三,创造性地探索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新撰写模式。作为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该书在编纂体系、叙述方法、材料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创新之处。例如,把历史上存在的少数民族史学与当今存在的少数民族史学有机融合在一个系统中;把历史和现实中影响很大的重要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的史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传统的汉文历史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史”中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载与少数民族的口头流传、碑帖、史诗、大事记等资料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新样式,为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开创了新路径。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编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史学史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这部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系统研究成果使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得到发展和健全。同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编撰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对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邹兆辰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鲜明文化属性和价值 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鲜明文化属性和价值 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内容也无处不体现和渗透着历史文化的影响。1、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文化根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从深层规定了只有将文化作为依托,从文化中借鉴吸收多元营养,才能使其更加...

2020-05-07 #经典句子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联、层层递进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一、铸牢...

2010-01-05 #经典句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话语的崛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话语的崛起

...日而语。中国故事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蕴含着中国的独特创造。以中国故事为源头活水的中国话语体系,一定会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我们之所以有这个信心和底气,是因为中国正...

2023-08-30 #经典句子

坚守中华太极文化立场 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

坚守中华太极文化立场 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

...的太极旅游,增进国际社会对太极文化的真正理解与文化认同。把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传播与交流的方方面面,不断加强价值提炼与文化阐释,拓展国际传播的平台与载体,提高太极文化的国际知晓率、认同度、实践率,让太极...

2015-09-15 #经典句子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

2014-08-23 #经典句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在“玉”中萌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在“玉”中萌生

...源泉,尊严的体现, 生活的憧憬 。其实, 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 观察玉上下8000年的轨迹,不难发现自始至终在玉的身上自觉不自觉的都贴着文化的符号。神玉时期 甚至之前 玉是化身为神灵的,在先民眼里 玉就是神 当然玉...

2019-11-22 #经典句子

中华民族伟大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呢?

中华民族伟大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呢?

...的中医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最后,我们来谈谈风俗习惯,悠久的历史使我们拥有了许多的传统节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含义。就拿我们中国人...

2011-04-20 #经典句子

讲述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保护 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 让农耕文化说话 让农

讲述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保护 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 让农耕文化说话 让农

...收藏品,让他慢慢理出了农业生产工具变化脉络,几千年体现农业发展变化的实物收藏,更加坚定了他收藏之路。现在的农村作业大多都机械化,不再是人工,那些传统的上一辈人用的农耕用具正在渐渐消失,现在很多年轻人可...

2023-05-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