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文化苦旅》:在递交23次辞职报告后 余秋雨开始的那场寻根之旅

时间:2023-12-28

记得当时打开文化苦旅那一刻,首先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震撼是:原来文字也可以这样写,历史也可以这样读!余秋雨被称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大师级散文作家、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9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初识余秋雨的散文,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记得当时打开《文化苦旅》那一刻,首先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震撼是:原来文字也可以这样写,历史也可以这样读!

余秋雨被称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大师级散文作家”、“海峡两岸中国散文第一人”;诗人余光中称赞他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金庸甚至把他与鲁迅相提并论:“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而且,“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甚至成为当时许多高雅人生的标配。

与易中天、于丹这些后来靠电视和网络传媒起家的“文化明星”相比,余秋雨成名更早,方式也更加“硬核”(靠文字)。他是20世纪中国最后的文化明星,也是21世纪头一位。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之作。这本书,生来就极不平凡。

1991年,在先后递交了23次辞职报告以后,余秋雨终于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甚至包括多种荣誉和挂名职务。

此前的余秋雨荣誉等身,他不仅曾经是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还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数不清的荣誉称号。

而他终于卸下了各种包袱,轻装上阵,从西北高原出发,开始了一场以“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为主题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

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最后终于铸就了《文化苦旅》的辉煌。这本书当时所取得了轰动和成就,在今天看来,都是难以再去复制的,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一,余秋雨给我们展现了一种解读历史的独特视角。

伟大的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今天许多人也喜欢拿起手机,以“轻阅读”的方式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但是,使人明智的,绝对不是历史事件本身。如果一个作者只告诉你何时何地发生过什么,这本身并没有多少意义。

只有作者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发生的偶然性、必然性讲清楚,才能带给读者以启迪和智慧。而余秋雨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对历史有着深层次感悟的学者。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带我们行走在祖国的山水之间,走进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个“驿站”,用一段段爱恨情仇牵动着我们,探寻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在《道士塔》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展现了敦煌石窟在20世纪初所遭受的那一场浩劫。我们恨监守自盗、愚蠢无知的王道士,更恨产生这种历史悲剧的“无力”的时代。

在《柳侯祠》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潇洒倜傥的大文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要怎样面对官场的失意,面对贬谪之苦,面对大起大落的人生,又怎样在迷惘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二,余秋雨给我们展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字之美。

优美的文字原来还可以这样写,这是余秋雨散文当年带给我的最大震撼。

几乎每个人的中学时代,都曾陷入过这样的误区: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表达的东西却毫无意义。而余秋雨却在散文中用“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字,表达了华丽辞藻无法企及的思想深度:

1、用字之美。文字不需要多,不需要生僻,不需要华丽,但不能没有力,不能没有美。

比如在《夜雨诗意》中,余秋雨描写在历史上,曾有无数雨夜悄悄改变了历史,他是这样说的:

他用简简单单的5字一句,一连构造出多达15个连续排比,句句有画面感,句句深入人心。

2、造句之美。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造句之美,除了这些酣畅淋漓的排比句,我们再来看几个对偶句的例子:

要写出这种动人心魄的句子,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人生的深邃思考,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学到它们的格式。

我在中学时代曾仿写过这些句式,比如描写李白,我曾用过“一匹马、一柄剑、一壶酒、一首诗,一生行走天地间”等等句子。

现在中学生写文章爱犯一个毛病,那就是为了修辞而修辞,反而让文章显得太矫情。

所以,让他们边读余秋雨的散文,边琢磨学习他的文字风格,这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只要用心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够学会。

如果余秋雨的文章读得多了,甚至还能学会他的写作方法。这更有利于提升作文能力。

第三,余秋雨给我们展示了别样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模式。

多年以来,余秋雨被认为是一位文化明星,这里面当然有褒义,也有贬义。

对他的散文作品持批评态度的人,说他是在模式化创作。

具体来说,就是用小说一样的叙事,加上诗意的语言,再加对历史文化上的感叹,就形成了余秋雨的散文套路。

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一种瑕疵。不过,在我看来,今天这个“轻阅读”时代需要的正是这种写作模式。

首先,讲故事一样的叙事,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提高了作品的娱乐性;其次,诗意的语言,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后,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与感叹,让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这种“小说叙事”+“诗意语言”+“文化感叹”的创作模式,也非常适合当今中学生学习运用。有了受大众欢迎的创作模式,写作才能得心应手。

这本《文化苦旅》30周年纪念版,由余秋雨亲自审核定稿,只是一顿外卖的价钱。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或者想提升孩子写作能力的家长,现在可以考虑入手一本。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文化苦旅》:在递交23次辞职报告后 余秋雨开始的那场寻根之旅》,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紫嫣听雨2024-01-10 14:11紫嫣听雨[火星网友]203.83.1.30
    @ひ之み尐董这本书真让人感动,看完后更加敬重余秋雨,希望他的寻根之旅能找到心灵的安宁。
    顶0踩0
  2. ひ之み尐董2024-01-03 20:35ひ之み尐董[云南省网友]202.44.129.154
    真佩服余秋雨的坚持,递交23次辞职报告,也不放弃寻根之旅,敬佩!
    顶29踩0
相关阅读
《文化苦旅》造就余秋雨 如今跌落神坛 梁宏达表示其虚伪至极

《文化苦旅》造就余秋雨 如今跌落神坛 梁宏达表示其虚伪至极

...读》;1991年,已经是大学校长的余秋雨向学校递交了23封辞职信,在“裸辞”后,余秋雨背负起自己的包袱,带着一件棉袄,开始了他对文化的探索。在这本《文化苦旅》里,他汇集了他旅行中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余光中...

2017-04-24 #经典句子

余秋雨《文化苦旅》:高质量的旅行 不只是发发朋友圈那么简单

余秋雨《文化苦旅》:高质量的旅行 不只是发发朋友圈那么简单

...升迁的问题上,余秋雨拒绝了。在拒绝提升后,余秋雨将辞职信寄给国家文化部院长。就是要到大西北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阳关”。余秋雨22次递交辞职书,每次都是原封不动,一笔勾销。截至第23次,余秋雨先生甚至表示,他...

2018-02-11 #经典句子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5则:友情的败坏 从利用开始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5则:友情的败坏 从利用开始

...要沉下心来,向一切事物学习。2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的。人们在长大成年之后,常常会感叹,友谊已经变了质。就像那句话说的:成年人的交往, 往往是以价值交换为中心。当友谊之间,夹杂上了利益之后,一切都开始...

2023-09-29 #经典句子

《文化苦旅》:余秋雨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 让人又爱又恨

《文化苦旅》:余秋雨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 让人又爱又恨

...差,让人不敢恭维,哪里还有文明古国的风范?从这本书开始,余秋雨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他因为长期外出考察,而妻子李红也经常出差,两人很久都不见一面,感情也就渐渐地淡了。而这时,黄梅戏演员马兰走进了他的...

2012-10-17 #经典句子

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劝君莫言文化苦 愿君甘做苦行僧

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劝君莫言文化苦 愿君甘做苦行僧

当代著名散文大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激扬文字,写就一篇篇别具一格的散文,集成一部宏篇巨著《文化苦旅》,成为其代表作。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素以文...

2016-05-15 #经典句子

《文化苦旅》爆卖47万册 专家指出126处错误 余秋雨:偏不改

《文化苦旅》爆卖47万册 专家指出126处错误 余秋雨:偏不改

...化。没钱的中学生,纷纷地摊上买了盗版的《文化苦旅》开始在树上改错别字。《文化苦旅》的热卖,最主要的影响便是,使余秋雨位列 2004 年大陆作家首富,掀起“文化大散文”的讨论热潮。在这个大潮的影响下,余秋雨干脆...

2008-06-30 #经典句子

10句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里的经典名句 句句戳心

10句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里的经典名句 句句戳心

1992年,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集册出版,凭借着带着历史气息的悠悠文字,吸引了一批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喜爱。而其作者余秋雨先生也凭借着此书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算对这部文学作品的肯定。作为...

2017-09-29 #经典句子

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

...了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对历史更深刻、更立体把握的一个开始。我想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这样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作家。高三的时候,我终于弄到一本《文化苦旅》,课间无事的时候,赶紧翻出来看。我其实很厌烦那种没完...

2018-07-1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