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沈念:我想写尘土之上永远鲜活 光亮且正信的生命 | 文学视野中的乡村振兴

时间:2023-12-17

沈念2021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开启崭新篇章的一年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67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原创 沈念 文学报

活着之上

de

光亮与正信

“我要去写一写那些不同的面孔和表情背后的人生。”——沈念

2021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开启崭新篇章的一年。“这里有泉水,就在这里停下吧。”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引用一位诗人的句子说。这样一场持久的战役中,所涉及的绝对不仅仅是贫困的乡村,其中有共通的社会情感,也有千家万户的牵挂。这样的伟大篇章面前,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忠实记录,更有着“铁肩担道义”的深刻内涵。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空泛之谈。其中的每一项举措、每一个故事都与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息息相关,这其中有千百种样态,也有千百种情感。在持续深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作家是见证者、书写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的思考和记录与国家战略相融,更与这其中无数拼搏和奋斗着的个体交汇,此间所形成的繁星点点,皆是意义与光辉所在。我们特辟“文学视野里的乡村振兴”栏目,邀请作家共同探问那些属于大地和沃土的光与热。

活着之上的光亮与正信

沈念/文

我们对乡村越来越隔膜以至缺乏想象了吗?我们以城市为标准而认定的城乡“差距”,并不是多元化“差异”,是否误导我们所瞻望的未来?那些离土的人,不愿回望回去的人,停留在他们心中的乡土世界,只剩下模糊的记忆还是再次迸发乡土实践的激情?起初,我是带着这样的疑惑走进那些村庄的,而旧有的乡土经验生成也在真实的走访中被打破。

过去两年,我随省里的脱贫攻坚督查组前往湘南山区十余次,每次下乡十天半月,实地走访了一百五十多个村庄。同行者中有人驻村扶贫好几年,流过汗也伤过心,建过功也留有遗憾,但屡屡谈及这片土地上的变化,都无不充满深情和自豪。他们给我讲山林田野沟垄上的真实经历,我像听故事般新奇;走村入户遇见的人,都当生命中要经历的人那样对待。行路中的观察,让我对此刻发生在中国乡村的大事件有了新的认知与确信。城乡的差序,乡村的变化,带给我一次次心灵地震。有时候,深受感动会变成一种坚定的信念:我要去写一写那些不同的面孔和表情背后的人生。

这些面孔和表情既清晰又模糊,灵动又呆板,像是一个个矛盾体。又如每一个人面对现实,遥探理想,总会陷入无从把握而又信心满满的两难时刻。我的小说集《灯火夜驰》(花城出版社2021年1月),正是对这些“两难”的文学书写。

■ 《灯火夜驰》

记得2019年5月下旬的一次走访,沿着修好的乡村公路进山,房子零星,屋门紧锁。问询得知,主人不是到山上种地,就是到镇上或外地打工,留下少数的老人孩子。山路多弯,每拐一个弯都有家户居住,但多是门户紧闭,我们扒窗探望,看不出异样。走到一个坳口,一幢矮旧的房子建在一块拐角的平地上,前渠后沟,孤独的存在。一个长相奇特的老人坐在屋檐下,冷漠地看着突然跑到他面前的我们。无论我们问什么,他都不吭声,仿佛沉默就是他的语言。老人七十来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放牛遇到大雨,从山上滑倒摔落陡崖,被一棵树拦腰救下,额头重重磕在树干上,整个脑门凹进去一块大缺。老人有一个儿子,1977年出生,七年前离家后不知所踪,像是突然消失了。以老人的生活能力,已不再有独立能力外出寻子。我们问,村里(村干部)帮着寻找过儿子吗?老人沉默。村干部补充,去年某副市长走访到此,已经帮着寻人了。沉默的老人后来成了中篇《空山》(原发《十月》2020年第三期)中易地搬迁钉子户“彭老招”的原型。但他又是无名氏,是乡野大地芸芸众生的代言人。离开“彭老招”的家,我们都沉默不语。

是不是不说话,世界就安静了。当然现实永不会非此即彼。从乡村回到城市,从宁静回到喧嚣,我的脑海中多了一张沉默的脸,心中多了一些与“乡愁”、乡村现实有关的思虑。它们像一根尖细的针,挑着心中的“刺”。老人的境遇连同家庭的秘密,也许隐藏在过往每一个具体的日子里,并不为我们所知。土地是农民“看得见”的财产,也是看不见的灵魂。现实中的“彭老招”被扶贫干部反复劝说,最终搬到镇上的安置小区,开启了新身份、新生活。但引发我思考的是,乡土生活的常态就是终老是乡,“彭老招”搬不走土地,不离不弃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以农为生的人,如何让他心中有一片永远的土地,依靠的不是政策,而是情感的沟通。有时在路上,我想,这些是我看到的,那我没看见的呢?也许正是那些看不见的,那些人背后的世界、情理、故事、命运,才存在着文学的极大可能性。

生活的奇妙之处,也就在于我们以为在遗忘的,弃之如敝屣的,乱棒打飞的,依然在离你不远的角落看着你。山野行走,旷野风霜,屋檐飞雨,荷塘月色,诸多乡村现实的记忆、行进和改变勾连交织,遇见者的曲折经历和悲欢离合,不被人注意也见证着季节轮回的草木一生,像一颗石子投进湖潭,溅起一圈圈往外推开的波澜。

后来的一段时间,他们反复在我的眼前浮现,反复让我追问乡土生活中人的存在。在乡村建设摧枯拉朽的当下,他们注定是不可能独立的。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他们的表情如此令人难忘,强烈地唤起了我书写的热情。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就是“我们”,谁都不是独立的存在。

不是吗?置身正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乡村,置身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时代,人们建设本乡本土的情怀,从未因城市化、背井离乡等原因而磨灭、消失。进而言之,这个背景下的每一个人,“捆绑”在土地上的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乡村建设者。他们经历的那些事,那些基本的珍贵情感,是我们提醒自己认真面对的。于是,抱着一腔热情的乡党委书记,近乡情怯的挂职记者,藏着愧疚的副县长,驻村扶贫的干部、守护长鼓文化的老人……在乡土现实的泥淖中挣扎、扶助、前行。我在写乡村的时候,始终坚信的一点是,大地没变,但大地一直在上升,因为大地上的人们,乡村世界人的梦想,也是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和大地上人的梦想。

■ 长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明华 新华社/图

乡村文化是乡村建设的根基,当我面对那片千百年来就存在,却又在悄然变化中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文化时,渐渐认知到我要表现的不仅是乡村世界,更是乡土中国的现代转型。我在中篇《长鼓王》(原发《人民文学》2020年第七期)中呈现的传承人“盘修年”,就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村民,是乡村(民族)文化最本真的践行者、传播者。其原型也是我在村里偶遇的长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明华。赵老17岁参加工作,当过26年的民办教师,1981年拜师学习长鼓,多年来义无反顾地为长鼓舞传承无私奉献,六十多岁的他还惦记着帮村里建一个长鼓风情园搞旅游。费孝通说,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的社会共同经验。如此细思,长鼓舞传承人的“当前”,既有着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一个民族“过去”的投影。这种“过去”即历史,不是点缀装饰,而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有个清晰的理念在写作中蹦跳出来:乡村从来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文化正在流失又亟待修复。于是,在传承的主动与被动、记忆的存留与舍弃之间,我选择了一个文化扶贫干部、老人与长鼓、移民新镇的故事来讲述当下乡村文化中“三明治”式的尴尬和脱胎换骨的未来,以及乡村(民族)文化在消失中被唤醒,被推到前台的希冀。这也正是“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连接的必经之路。

作家郑小驴的父亲春节来省城,这位地道的农民读完《灯火夜驰》这部作品,评价说“很真实”。他的理解是我所写的乡村,是他身旁每一个真实的人。这些人“在地”,才有了村庄的活力与生机。从脱贫攻坚无缝衔接乡村振兴,村庄永远属于生活在大地之上的人们,这也是我将目光一次次投向那些村庄生命一起摸爬滚打、耳鬓厮磨的人的根本原因。我们思考和探讨的宏大或微观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要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个人和零碎经验(情感、生活)中获得落地的答案。

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这不是文学修辞,而是时代印证。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无论身陷何等庞杂的愁困,乡村总要在建设中完成又一次蜕变与生长,切换与聚变。乡土社会常态下的“迁移”与改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进程中面临的难题与突围的奋勇,是我的小说置放所有人物情感、生活、生命的背景。作家不是弄潮儿,但他要看得清潮起潮落,他在写作中应该往后退,不要画地为牢,而要用更锐利的体察更深刻的体悟,写出此时中国、时代的荣光和艰难,以及个体的痛和欢笑、爱和泪水、挣扎与奋进,来重建时代大潮、乡村世界里的艺术新形象。因为中国的乡村已经与城市和世界交错、胶结,那些边界、边际正渐渐消融而成为一体。

2020年已经过去,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间节点。但生活不会因任何节点停滞、中断。举目张望,过往将来,生活仍在继续,乡村大地依旧是日光流年、万物生长,在守与变之中完成了新的能量守恒。当我与走过的乡村建立起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那里的人们自然而然活生生、神采焕发地走进我的笔下。我所书写的不仅是此刻大地上的事,活着之上的乡土现实,也是在试图发出对乡村命运未来的思考声音,探寻着何为“美好生活”的时代之问和去往之路。

其实,这就是那些面孔里的现实——尘土之上永远鲜活、光亮且正信的生命。

创刊40周年专题

文学回眸 | 周晓枫:温暖而有力的声音

(陆续更新ing)

原标题:《沈念:我想写尘土之上永远鲜活、光亮且正信的生命 | 文学视野中的乡村振兴》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沈念:我想写尘土之上永远鲜活 光亮且正信的生命 | 文学视野中的乡村振兴》,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4)
  1. 彬彬在野2024-01-12 15:43彬彬在野[广西网友]121.58.70.2
    沈念的文学视野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新的认识,期待更多优秀的作品。
    顶44踩0
  2. Mr.Bear2024-01-06 01:29Mr.Bear[山东省网友]122.119.191.47
    沈念的笔下,乡村不再只是一片尘土,而是充满生机和光亮的美丽画卷。
    顶2踩0
  3. 渲染笔墨情2023-12-30 11:15渲染笔墨情[江苏省网友]202.72.45.163
    读完沈念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让人感到无比振奋。
    顶0踩0
  4. 我是公正义小雷锋2023-12-23 21:01我是公正义小雷锋[青海省网友]103.54.63.154
    沈念的文字总是那么醇厚真挚,勾起了我对乡村的美好向往。
    顶0踩0
相关阅读
评论丨江星若:乞灵于故土的丰饶之赋——读苏启平的散文诗

评论丨江星若:乞灵于故土的丰饶之赋——读苏启平的散文诗

...挽回的梦:“故乡的水井是老人失落的眼。没有了昔日的光亮,却依旧流着眼泪。”(《水井》)《西瓜地》写小时候到西瓜地里偷瓜,同样蕴含了一种现实和幻想交织的视角,偷瓜虽然“让你我有了一辈子回忆不尽的甜美时光...

2023-09-29 #经典句子

“新荷文丛”研讨会 青年作家骆烨魏丽敏张小末尤佑写了什么

“新荷文丛”研讨会 青年作家骆烨魏丽敏张小末尤佑写了什么

...生存面前呈现出了晦暗、阴鸷甚至于扭曲的样态,温暖和光亮在那个因死亡和饥饿而充斥着仇恨的乡土中是稀缺的。然而,即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阿金不但活了下来,且以自己的倔强勇敢和一定程度的好运气(遇到了好心的...

2009-07-27 #经典句子

泰戈尔《飞鸟集》 那些简短优美 滋润心灵的诗句(感悟 美图)

泰戈尔《飞鸟集》 那些简短优美 滋润心灵的诗句(感悟 美图)

...是不能蒙蔽人一世。人活着,应求真,求善,求美。8、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泥土,看起来肮脏,每个人都把它踩在脚下,可是,它不曾抱怨,也不曾报复,却以美丽的花朵来报答你。即使你觉得这个世界亏待...

2022-11-17 #经典句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有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有答案)

...手温柔地摩挲着一地的金黄,满心欢喜地带走了麦堆里的尘土和麦糠。④有风吹过,村庄便热闹起来。黄昏时分,通往村庄的小道上,脚步声一阵紧似一阵,被田野拥抱过、与庄稼亲吻过、让溪水洗涤过的风,携带着泥土的芬芳...

2023-01-14 #经典句子

爱好 梦想(散文)

爱好 梦想(散文)

...了。但是,心底里的渴求一刻也不曾泯灭,眼前总有丝丝光亮在锐意地缭拔着、牵引着。因此,再艰难,再无奈,也依旧在蹒跚着前行。本来,写作是保密的,属于一个人业余之外的事。可是,这样的“地下活动”,只能是短暂...

2023-12-09 #经典句子

王金彦:召陵 我最美的家乡|散文

王金彦:召陵 我最美的家乡|散文

...人情。 今天的家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水泥路”已成历史;平坦开阔、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连接城乡。昔日那一间间低矮阴暗的破旧房子难觅踪迹,高大豁亮、外观时尚的居民大厦...

2012-10-17 #经典句子

女性写作的力量 马识途将出甲骨文研究专著 2021博洛尼亚插画展揭晓

女性写作的力量 马识途将出甲骨文研究专著 2021博洛尼亚插画展揭晓

...那些最最普通的人生里,包含着某种试图突破幽暗,找到光亮的可能,也是那种向上攀爬的可能。”贾樟柯表示对他而言这些人是他感情所寄的人,“文学家跟电影导演的作用,就是用我们的表达把隐秘的心事讲述出来。”活动...

2016-08-24 #经典句子

散文/《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第三季度有奖征文 II 刘学军的作品

散文/《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第三季度有奖征文 II 刘学军的作品

...个目标,开始围着树木转圈圈,从树根部开始,眼睛随着光亮沿着树身向上搜索。有的还在树根的爬叉,很快就被抓捕了,有的已经爬上高高的树身,很多都爬上了树枝上;开始蜕变了,一只只白色蝉趴在土黄色的壳上,慢慢地...

2012-08-1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