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论语为政——做到这三点才是真正完成了孝

时间:2023-11-22 04:37:01

相关推荐

论语为政——做到这三点才是真正完成了孝

《家语·弟子行》中提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孝是一个人德行之始,正如《后汉书》所言“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我们俗语当中也常说“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对于母子父子关系的认识,对于孝道的认识,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统一的,我们赞美母爱,倡导反哺和感恩。(意大利)亚米契斯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高尔基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上一讲当中,我们讲了孔子对孝的核心的阐释,提出了孝从根本上要做到“无违”,即无违于礼法。孝与礼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都主张以内心的敬为核心,两者是孝内礼表的关系。即提倡由内心的恭敬进而生发孝心,孝心由礼法去外在体现出来。孝与礼相互生发统一,互为表里。孝道的核心就是无违于礼法,要有合于礼的表现形式,要有与礼所具有的内在恭敬之心。

那么,如何具体去做到“无违”,不违背礼法呢?我们继续来看孔子为政的这一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孔子先简约概括地回答了“无违”,其欲孟懿子再问而详细申述,不料孟懿子没有继续来讲。所以孔子在与樊迟继续讨论了这个话题,恐孟懿子不能领悟,而详细讲解让樊迟转达。

接下来,樊迟驾车,孔子再次提起了这个话题。这里的樊迟我们看论语都非常熟悉。他非常好学,曾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知”等问题。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除学道德、文章,还曾向孔子问学稼、圃,也因此受到孔子斥责,觉得他“小人哉”。因为孔子是培养仁德之人,而不是专业技能的人才的。他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各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孔子对樊迟继续深入阐释了“无违”的内涵——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句话相当厉害,把孝道的几个方面和孝与礼的重要关系,具体化阐释了出来。所以江谦补注说:一部孝经,三言尽之!《孝经》是专门阐述孝道的,孔子三句话就把它的内容概括完了。就好像一句“思无邪”概括了整部诗经。

皇疏:“孟孙三家,僭滥违礼,故孔子以每事须礼为答也。”一方面孟懿子代表的三桓势力,僭越背礼,孔子有劝诫之意。但是这句话又不单为其一家所言,可为天下之至理也。

从生事到丧葬到祭祀,可谓“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胡氏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孝亲当从礼,始终如一,此理明矣。

《孝经》里边提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天地大道的重要呈现,是人的最重要之品行。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要做到孝,首先要:生,事之以礼。就是在父母生前,以礼来相待,孝顺父母。所谓“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从现实功用的角度,生前的孝道才是真实的可感受的。我们可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具体去做:

一方面,孝经父母有始有终,有高有低,孝经里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副皮囊,血肉之躯皆得之于父母。这是父母的心头宝,这个生命来之不易。所以爱父母,就要先爱自己,爱护身体,爱惜生命,不让父母担心伤心。这是最基础的。大的孝道是要做到有所成就贡献,声名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另一方面,孝经父母体现在日用之中。邢疏引礼记曲礼所说“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孝顺父母四时晨昏时刻需谨从也。《礼记》里边提到“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已,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君子在举手投足之间,时刻不敢忘记父母,所以不去做危险的事伤害自己,不做有辱自身的事,令父母担忧。孝经中提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老百姓的孝顺就是实实在在,谨慎言行,勤俭节约供养父母就是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懂得珍惜就是孝。

再有就是,孝顺父母要真诚,首先要有恭敬之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犬马也能养,但养父母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心存恭敬。所以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不管是忧愁喜乐还是悲哀谨严都是出于恭敬之心。

孝顺父母不等于愚孝,父母慈爱,要值得孩子去孝,父母行正,要值得孩子去顺去敬。《大学》中提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罗素说“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这是爱的传递,而不是单方面的限制。《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对于父母的过错,不是一味顺从,而是从礼出发去辨别劝告。

第二,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葬祭祀在中国的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事。即使是现在,我们生活中最重的事依然无非是红白事。我们重视清明的祭祖,七月十五的鬼节,重视丧事和其后的一七五七七七,三年等重要纪念日。重视过年上供摆排位,重视坟前画柱前烧纸等祭奠行为。

首先我们有众多的仪式来进行丧祭,来表现孝。比如停尸仪式,报丧仪式,招魂、送魂仪式,“做七”仪式(人们认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死,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结束),吊唁仪式,入殓仪式,丧服仪式(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出自周礼,后引申为亡人“免罪”),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等等。

其次,我们还传下来诸多的丧葬习俗。比如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等。圆坟就是出殡起三天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烧纸等。还有烧七,死后每七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烧纸,“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是说的人死到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和四位审判官提询,善恶侦讯,烧一周年三周年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另外还有唱挽歌,择日择坟,选择不同的丧葬方式,如现在多用的土葬火葬等。比如《孟子》里提到“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沟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返归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礼记·祭义》提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为了

形体全而灵魂安,为了子孙盛而祭祀不绝,为了顺应自然,加之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我们百姓心中还是最接受土葬。火葬则是受宗教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现在是国家比较提倡的形式。

总之,不管是生死还是丧葬都顺应礼法,才是孔子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并由此而扩展为为政治国的思想。所以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音之审判者•星月音梦2024-01-05 20:40音之审判者•星月音梦[重庆市网友]101.99.116.163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体现出对父母的孝心。
    顶6踩0
相关阅读
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国文化经典《论语》告诉你 父慈子孝才是正解

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国文化经典《论语》告诉你 父慈子孝才是正解

一边打着一边还会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2008-05-31

《论语》12.17:政者 正也。为政之道 要首先正己

《论语》12.17:政者 正也。为政之道 要首先正己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是鲁国的权臣。所以孔子的回答区别于子张。不仅子张,孔子的好多弟子都问

2023-11-22

论语为政——孔子告诉我们为孝的核心是什么?

论语为政——孔子告诉我们为孝的核心是什么?

生活中,每个家庭父母孩子的处境,关系,相处方式都各有不同

2023-09-06

专访 | 永州市宁远一完小校长李国斌:半部《论语》治“天下”

专访 | 永州市宁远一完小校长李国斌:半部《论语》治“天下”

意思是说,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经历岁月的洗礼,内心已经不会惶惑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