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古书里经传笺注疏 集解正义 章句索隐等不同称呼 有何区别

时间:2023-11-10 06:57:01

相关推荐

古书里经传笺注疏 集解正义 章句索隐等不同称呼 有何区别

在古代的典籍中,很多常见的书籍,我们经常能见到不同的名称,比如“XX笺注”、“XX集解”、“XX正义”等等。

那么,这些不同的称呼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经”与“传笺注疏”,最为常见的国学典籍

“经”是这些不同名称的共同源头,其他的内容几乎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经”的。

经一般指的是儒家经典,偶有例外,比如像《离骚》这样的先秦典籍,因为曾经被当做“经”,所以也算在内。

这些“经”一般都是出现在很早之前的先秦时期,甚至如今根本就弄不清楚到底是由谁所写、创作年代等,比如《易经》。

我们国家的文化虽然在整体上呈现较为紧密的连贯性,但从考古实际来看,还是出现过一些小断层。

比如说“甲骨文”的发现是在晚清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这样文字的记载,这是一个“小断层”;而先秦时期的典籍因为秦朝的焚烧以及楚汉争霸时期的战火,导致损毁了很多,甚至对于当时的文字都不太认得,这是另一个“小断层”。

虽然这些“小断层”并没有严重影响到整体文明的传承,但确实给后世研究前代文明造成了困难。

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经”之作,即解释这些经典的各方面含义。

而这些文类并不是一开始就都出现了,而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最开始的“解经”作品就是“传”。

比如孔子所作的《春秋》就有“三传”,全称分别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春秋》的含义。

我们今天所说的《周易》其实也是包括两个部分,《易经》是原文,《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其中包括七种十篇,我们称其为“十翼”。

《易经》、《春秋》很难懂,但是配合着这些“传”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传”是依经立意的,用以解读“经”意。

“传”也有师承的含义,本身就是传承于“经典”的意思,所以年代相差一般不是很大,并且作者对于“经”的解读也往往比较可信。

但是,随着年代发展,比如解释《春秋》的“三传”、阐释《易经》的《易传》等等内容也变得不好理解了,这该如何呢?

所以,汉代就出现了“注”。

即对于这些“经”或者“传”中的一些疑义的地方作“注解”,比较侧重于文字上的解释。

“注”的目的不在于解释“经”义,而是重在扫清阅读障碍,让人们能通过阅读“经传”来探知前代的思想。

所以,“注”有点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注释”,侧重于工具性。

“注”担当了工具书的性质,那么类似于“传”对于“经”的解读,在早期就出现了“笺”这一文类。

“笺”是对“经”、“传”的解读和补充。

这一文体据说是来自于东汉郑玄,当时讲解《诗》的学派有四种,分别是“齐诗”、“韩诗”、 “鲁诗”和“毛诗”,前三种比较热门,属于“今文学派”,“毛诗”属于“古文学派”。郑玄以《毛诗》为基础,综合了各家学说,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写了一部叫做《毛诗笺》的著作,也被叫作《郑笺》。

他自己说:

表明古人之意或断以己意,使可识别,故曰笺。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虽然同是对“经传”的解读,但是“笺”和“注”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笺”的内涵明显更成系统,是在众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解读。

但是后来“笺注”的差异就逐渐缩小了,都泛指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注释和解读。

比如说李商隐的诗歌不好理解,元好问曾经有诗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里的“郑笺”就是用了其“注释”和解读的含义,不再局限于“经传”。

但是,时代继续发展,和“经传”面临的情况一样,后人对于解读经传的“注”、“笺”等作品读起来也比较吃力了。

于是就用“疏”来对“注”进行解读。

“疏”的含义就是“疏通”,用以“疏通文意”,虽然也解决“经传”中的一些疑难,但主要还是对古人的“注”进行补充和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所以最初的《十三经注疏》中,每一“经”都有两本,一个是“注”,另一个是“疏”。“注疏”的区别被消泯掉,都用来表示“注释”、“注解”的含义,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至此,解读“经典”的各类文体基本已经完备了。

集解正义、章句索隐,是后人研究古代经典及其注疏的方法

其实如果将这些解释经典及其传注的作品做一个归类,就会发现其实越靠近近代,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整合。

所以这时候出现的一些文类基本都是前几种作品的复合体。

“集解”有很多种形式,比如集注、集传、集释等等,“集”就是汇集的意思。

所以“集解”其实就是把前人的注解等内容汇集在一起,进行归类和对比,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认同谁的,驳斥谁的,或者自己提出新的观点。

这种方式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但还是以宋后居多。很多作品虽然没有“集解”两个字,但其实内容还是“集解”的内容。

“正义”其实和“集解”差不多,只不过这个名字有点自负,是说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所以被称为“正义”。“正”是形容“义”的,并不是动词。

所以这样的作品其实很多也是研究经传、注疏等等前人著作,然后总结归纳,得出一个相对“端正”的解释。

而“章句”的出现其实是对于文本的析分。

“章句”不再局限于经典,甚至一些诗歌作品也可以有“章句”,比如《楚辞章句》。但是《楚辞》在最初是被当做“经典”的,所以这样的称呼也许和此相关。

这种文类将作品拆分成章篇,将章篇拆分成字句,然后进行句读和解读。

其实就是注疏的结合,既注重字句,走训诂的路线;又注重内涵,走“传”、“疏”的路子。

比如朱熹曾经就做过《四书章句集注》,既有“章句”的细致,也有“集注”的丰赡,所以被当成科举的教科书。

“训诂”本来是说对于字词的研究,一般在“注”中用得多,但随着语言学发展,很多学者都对这种技能非常重视。

也是因为随着年代的增长,人们对于古时候的语言不太理解,就像我们今天读明清的文章基本不费什么力气,但是唐宋就要稍难一点,而先秦更是需要依赖“注释”。

尤其到了清朝,乾嘉学派对于“训诂”更是极为重视,很多经义的阐发都有赖于“训诂”。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类叫做“索隐”的书籍。

我相信很多人对于“索隐”两个字并不陌生,因为近代以来研究《红楼梦》的一些学者,也就是所谓的“红学”中有一批学者就是“索隐派”,比如脂砚斋、蔡元培等耳熟能详的名人都属于这一类别。

就是曾经热播的《百家讲坛》中,作家刘心武讲述《红楼梦》的时候,其实也是“索隐派”的风格。

“索隐”,顾名思义就是考察文字背后的隐藏含义,其实有点类似考证。

著名的“索隐”书就是《史记索隐》,搜集大量的史料对其注释等内容进行考证, 其实也是为了阅读扫清障碍。

这些“常识”性问题其实比较基础,在面对一本古代作品的时候,通过名字就能知道这本书的侧重点,对于学习的方向就有了更便捷的选择。

而通过这些“名称”的变化也能知道,传统文化里对于经典的研究,从个人作品到集结汇编,从最初的解释经典逐渐发展成为学者阐发从经典悟出的道理,也正在向更为“实用”的方向上转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愛恨情緣&拒閑聊&2023-12-29 21:15愛恨情緣&拒閑聊&[江苏省网友]203.100.37.198
    这些称呼其实是在指代古籍中的注释和解释,各有其特点和侧重。
    顶29踩0
相关阅读
古代中国的语法观

古代中国的语法观

汉语是意合: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是借助词语和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词语和句子的连接,小句之间的关系是隐形的

2022-11-23

张飞和马超谁更厉害?这本古书一句定胜负 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张飞和马超谁更厉害?这本古书一句定胜负 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提起张飞和马超两人还是会被人给作比较,在残留的历史中,很难有充足的证据去证实到底谁强还是谁弱,但有些蛛丝马迹还是能发现一点痕迹,从中能找寻到最

2023-10-05

这位唐代诗人太冷门 写了一首梅花诗却流传千古 三四句最经典

这位唐代诗人太冷门 写了一首梅花诗却流传千古 三四句最经典

许多诗人都写下咏梅的绝唱,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023-09-13

解读丨《论语》中的“直”字有几种意思

解读丨《论语》中的“直”字有几种意思

但由于直出现的情景几乎每次都不同,要确定直的意义,反而不是易事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