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专访|聚焦策展背后的人文关怀 让中国博物馆与世界对话

时间:2023-10-20

本届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以请进来,走出去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博物馆展览策展解析为主题,旨在探讨中国博物馆展览策划的现状,以及向外开拓的巨大潜力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1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英两国黄金伙伴关系,增进博物馆策展与中外巡展方向的交流与互鉴,2019年6月12日至6月16日,由诺丁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中国古动物馆、北京博物馆学会行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于宁波诺丁汉大学举行。本届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以“请进来,走出去——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博物馆展览策展解析”为主题,旨在探讨中国博物馆展览策划的现状,以及向外开拓的巨大潜力。

如何让博物馆展览更为打动人心?如何通过展览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又如何让中国博物馆的展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对此,弘博网有幸采访到本次培训的课程设计者与主讲人,诺丁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琦,聚焦于展览背后的人文关怀,就国内博物馆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与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打造动手、动眼、动心的沉浸式展览

随着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他们对于展览的要求和趣味也越来越高。在展览中大量运用新媒体技术(如AR、VR)以加强观众与展览的互动,渐渐被证实为提高大众观展兴趣的有效方式——近几年全球范围涌现出不少此类展览,都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使博物馆迎来一股“沉浸式展览”热潮,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本末倒置”、“过于娱乐”的种种质疑。

对此,王琦认为“沉浸式”为博物馆展览领域带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也将必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趋势。然而,实现“沉浸式”并非一定要通过技术手段,相反,过多的数字化技术反而会绑架人们的感官。真正的沉浸式展览更应该强调展品与观众感官的结合,让观众通过身体去感知、建立与展览的联系,而不是用技术去隔离二者。“如果你不把萨顿胡铁头盔真正地戴在自己的头上,你永远无法感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人跟头盔产生了怎样的联系。”王琦解释道。

至于如何将展览中的展品与观众的感官结合,王琦表示,很多欧美国家已尝试摆脱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通过调动观众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心理等感官,去建立观众与展品、展览的联系,实现沉浸式体验。

在触摸方面,王琦介绍了大英博物馆的“动手台”活动——从馆藏中挑出适合触摸的文物或制作复制品,放置在展厅中的动手台上供观众触摸。在触摸过程中,观众被邀请与讲解员共同讨论,以了解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其中更是包括木乃伊裹尸布这类令人感到恐惧的文物。而这一打破博物馆“不可触摸”禁令的做法,也被证实能够有效帮助观众消解对展品的恐惧与陌生,拉近观众与展品的距离,激发对展品背后知识的探索。

在视听方面,王琦认为,博物馆应抛弃对新媒体技术的迷思,传统技术手段(如灯光、音响)同样可以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展览体验。例如,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览“黑暗中的生命”,便利用简单的光线与声音,结合馆藏动物标本,为观众在博物馆内打造出黑暗的野外环境,开启一段充满想象又奇妙的自然之旅。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览“黑暗中的生命”

在气味方面,王琦表示,虽然很少有博物馆关注到此,但气味却常常成为观众对博物馆认知的第一印象。一些博物馆便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了配合霸王龙模型的展出,特别增加土腥味和腐臭味,以展现霸王龙的生存环境以及食腐特性,将观众从21世纪瞬间拉到6600万年前。

在心理方面,王琦则强调了空间与展览的有机结合所带给观众的情感交互与沉浸体验。例如,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充满绿意的观景台,让观众在欣赏艺术品之后,得以在此进行情感上的宣泄;而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馆则利用充满细节感的微型热带雨林展厅,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加强观众与自然之间的互通与理解。

“真正的沉浸式展览需要调动观众的所有感官,并让观众在动眼、动手之中达到动心。”王琦说。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据国家文物局数据,近三年来,每年走入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增量都在一亿左右。2018年年底,博物馆参观人数总量更是达到10.08亿人次。然而,在这巨大的数字增长背后,依然存在着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比如各个博物馆参观人数“冷热不均”、博物馆展览服务难以满足观众需求等。那么,在观众走进来后,博物馆又该如何让他们留下来呢?对此,王琦借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的“供需平衡”理论,认为博物馆应该被打造为具有包容性的栖息地,并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了解观众的不同类型及需求

将博物馆打造为具有包容性的栖息地,便意味着需要去了解观众以及他们的需求。因此,根据参观方式,博物馆观众可以分为探索者(对博物馆拥有极大好奇心)、体验者(仅为打卡留念参观博物馆)、协助者(陪伴他人前往博物馆,如父母)、专家(深度参与博物馆展览及活动)、爱好者(多次前往博物馆参观的回头客)、充电者(由于学习、工作所需必须前往博物馆),等,而根据参观速度,也可将这些类型的观众进一步分为奔跑者(快速参观)、散步者(中速参观)以及学习者(慢速参观)。

实现知识信息层级化输出

那么,博物馆如何为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观众创造不同的生态位?王琦表示,首先,博物馆应实现知识信息层级化输出,将展览内容划分为一级信息、二级信息、三级信息等,以满足不同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其中,一级信息为基础信息,服务于大多数观众,让观众通过简单的一句话了解展览的中心思想,如“恐龙进化为鸟——它们从未灭绝”、“动物会说话”、“宇宙是无限的!”等;二级信息则服务于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观众;三级及以上层级信息则面向对展览内容具有极大兴趣的观众,以满足他们更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

提供多元化的展览叙述

除了知识信息层级化输出,为了满足多元化的观众以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博物馆同样需要提供多元的展览叙述方式。王琦表示,博物馆长期以来给公众的印象便是严肃高冷、充满说教,而这一刻板印象与博物馆展览的叙述表达不无关系——专业术语过多、遣词造句聱牙诘屈,影响观众对于展览的理解。对此,王琦认为博物馆不妨可以尝试通过调动文字的语气、语调和情感,配合展品背后的知识信息,为观众提供更为多元的展览叙述。“当然,生动有趣的解读应该立基于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并接受公众的监督,以避免过于娱乐化与错误的出现对观众造成误导。”王琦补充道。

同时,志愿者的讲解服务也可以为观众提供更为多元的展览叙述,调动观众的参观情绪。王琦特别举例英国萨顿胡船葬遗址的志愿者服务以进行说明。萨顿胡船葬遗址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王族墓葬,以出土精美文物而著称。目前,其大多出土文物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遗址也出于保护的目的进行了回填。那么,在这样一个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相对无趣的展示中,如何调动观众的情绪?为此,遗址方特别鼓励来自当地附近村落的志愿者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娓娓道来,为观众还原这片土地下的历史背景。据王琦介绍,这些志愿者多为热爱博物馆的老年人,在经过长达六个月的专业培训后,方被允许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

对于国内业界对志愿者讲解的质疑,王琦表示,志愿者讲解一方面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一方面也为公众参与博物馆工作中提供了机会,但博物馆也应该加强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并在确保所传递信息准确无误的同时,鼓励志愿者进行启发性思考,而不仅仅是背稿子、练仪态。此外,王琦认为,相对于“小小讲解员”,思想成熟的老年讲解员由于本身的沉淀,在讲解过程中,会让观众感到更为可靠、更具感染力。而儿童更应允许其想象力天马行空,不必过早拘泥于特定的讲解稿件。

展览、活动的持续更新

王琦表示,更新展陈、举办临时展览也是博物馆吸引观众持续多次参观的有效手段。2017年,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将中庭的梁龙骨架模型“Dippy”换为25 米长的蓝鲸骨架“Hope”,便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为博物馆带来巨大关注。

再者,博物馆也可以利用索引博物馆(index museum)这一概念,在博物馆中庭打造简单且持续更新的小型展览,以满足缺乏时间但又对博物馆展览感兴趣的观众,让他们在短暂地停留(如纳凉、休息)中有所收获。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庭中的蓝鲸骨架“Hope”以及展柜组成的小型展览

除此之外,博物馆也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如博物馆之夜、音乐会等活动加强与公众互动,吸引新观众。

“真正的包容应做到开放、关怀、主动,让博物馆在观众心中不只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感到放松、敞开心胸的‘居所’。”王琦强调。

交流发声,让中国博物馆“走出去”

随着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展开,中国的博物馆也开始逐渐引进外展,使得原先以中华本土自然与文化为基础的展陈逐步展现出世界性、多样化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 “请进来”的展览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展览增量反而不太大。因此,“如何让中国博物馆展览走出去”成为国内博物馆界近年来所最为关注的问题。

正如此次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的主题“请进来,走出去——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博物馆展览策展解析”,近年来,王琦也一直关注于中国博物馆向外开拓的巨大潜力,并发现制约中国博物馆“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博物馆普遍缺乏对交流平台的认识。目前,世界范围已经存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展览、学术交流平台,但中国博物馆却往往因不关注、不了解,鲜少参与世界博物馆之间的展览、学术交流活动,缺少与世界同行的互动与联系。因此,王琦认为,对于想要“走出去”的中国博物馆而言,当务之急便是积极寻找平台、参与交流,让世界听见中国博物馆的声音。

那么,当中国博物馆走向世界,该如何发声?又该如何将千百年前的中国故事讲给另一群陌生的观众?对此,王琦表示,沟通与互动非常重要,“走出去”并非为了“亮宝”,而是“对话”。中国博物馆应寻找与西方观众在文化上对共同点,了解当地观众熟悉的叙事方式,进行平等交流,让西方观众乐意接受中国故事,从而推动中国展览持续性地“走出去”。

结语

从第一届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对“curator”角色的阐述,到第二届探讨如何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再到本届更为关注展览策划背后的人文关怀,这样课程主题的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博物馆当前的关注热点及发展趋势。

弘博网也将继续关注本次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为读者带来更多的独家专访,以了解当今全球博物馆的策展趋势与发展方向。

图片来源被访者的演讲PPT

编辑:大侦探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专访|聚焦策展背后的人文关怀 让中国博物馆与世界对话》,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独家专访王学典:为什么说文明对话依然是人类世界消弭纷争的唯一出路?

独家专访王学典:为什么说文明对话依然是人类世界消弭纷争的唯一出路?

...《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王学典认为,文明冲突是个伪命题,是为掩饰地缘政治利益捏造的借口,冲突并非文明的特征。一个文明在面对不同文明时,总会有智者唤醒该文明自身的外部调...

2023-09-16 #经典句子

全球文明对话 世界聚焦曲阜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

全球文明对话 世界聚焦曲阜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

...学、济宁市人民政府承办。原标题:全球文明对话,世界聚焦曲阜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今天开幕值班主任:颜甲【来源:舜网-济南时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

2023-09-26 #经典句子

对话完美世界教育:聚焦中国数字文创人才成长与发展

对话完美世界教育:聚焦中国数字文创人才成长与发展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王龙龙)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游戏产业也迎来了结构转型升级,以期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随之大幅提升。12月21日,完美世界教育2018媒...

2013-08-02 #经典句子

百年风云对话丨潘基文:世界需要中美合作 希望看到两国都成为赢家

百年风云对话丨潘基文:世界需要中美合作 希望看到两国都成为赢家

...巴黎协定》就不可能达成。”——潘基文△总台记者张昀专访潘基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 吴琪

2012-06-12 #经典句子

中美对话还不到4天 秦刚当着世界的面 对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中美对话还不到4天 秦刚当着世界的面 对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据环球网报道,10月8日,秦刚大使在华盛顿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对于近期美国中情局针对中国的相关动作,他表示,把中国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威胁”就是最严重的误解误判。在他看来,美方有些人总是沉浸式地自编...

2022-11-19 #经典句子

北约前秘书长索拉纳:世界应通过文明对话避免冲突和对峙

北约前秘书长索拉纳:世界应通过文明对话避免冲突和对峙

...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哈维尔·索拉纳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图为哈维尔·索拉纳资料图片。(新华社发)“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地球另一面发生的事件可能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

2023-09-17 #经典句子

东西问|王学典:为什么说文明对话依然是人类世界消弭纷争的唯一出路?

东西问|王学典:为什么说文明对话依然是人类世界消弭纷争的唯一出路?

...么说文明对话依然是人类世界消弭纷争的唯一出路?——专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王学典作者 赵晓 邱江波正值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少数西方国家再度流行,导致当今世界许多人再次陷入文明冲...

2023-07-16 #经典句子

对话完美世界教育 聚焦中国数字文创人才成长与发展

对话完美世界教育 聚焦中国数字文创人才成长与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游戏产业越来越重视,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的数字创意产业被纳入国家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发展,这是游戏产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伴随持续快速发展,今年游戏产业也迎来了结构转型升级,以期实现更高...

2013-09-2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