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现代文阅读教学:向死而生

时间:2023-10-05 03:25:01

相关推荐

现代文阅读教学:向死而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中国古典诗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齐生死、一物我。庄子又说“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其实是叫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微生尽恋人间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直白诗句中了。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表演的傀儡戏,街头还有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你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就知道,大骷髅牵丝小骷髅,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生与死强烈的对照,简直就是史铁生说的“站到死中去看生”。在喜欢大团圆的后世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但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淡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以历史为归宿,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像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在佛教应许给我们来世的永续之前,想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对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分离和分裂的忧郁都是对死亡的忧郁。

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吧?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比如欧阳修,我们印象中的他,也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对死亡书写同样表现出超常的兴趣,一位诗人如果没写过死亡,简直都不配称为诗人。看上去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但是,死亡并非中国人的异己体验,它也是我们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1. 下面诗句都选自《古诗十九首》,其中不能体现“快活的谏言”的一项是

A.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B.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C.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D.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A.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意思是“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可见表达出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属于“快活的谏言”的体现。B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可见是在劝人要能够通达世事,及时行乐,不必为那些毫无益处的事而日夜烦忧。体现了“快活的谏言”。C项,“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意思是“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时不我与又怎可等到来年?愚笨的人锱铢必较吝啬守财,死时两手空空被后人嗤笑”,可见属于旷达狂放的快活箴言,体现了题干中“快活的谏言”的旨意。D项,“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意思是“我用这有鸳鸯图案文彩的丝织品,裁剪成合欢图案的被子,用丝绵充实,再沿边装饰,以丝缕为结。我们的情意犹如双宿双飞的鸳鸯,合欢成被,暖意在心头,爱心情意永不分开”,可见这是表现爱情的诗句,不属于题干中“快活的谏言”的体现。故选D。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非是不愿面对死亡,而是希望我们从更高的角度超越生死。

B. 街头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不仅是恶趣和搞怪,更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形成鲜明对比,激发我们的思考。

C. 欧阳修人生遭遇多次生离死别,自己身体状况也不好,他在公共书写的诗词中极力渲染生的快乐,我们细读不难感受到他对死亡的思考。

D. 中国新诗的死亡书写既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也是我们自己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A项,“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非是不愿面对死亡,而是希望我们从更高的角度超越生死”正确。原文开头说“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可见A项正确。B项,“街头牵丝骷髅戏婴的表演不仅是恶趣和搞怪”错误。原文说“但这不是恶趣和搞怪”,可见选项曲解文意。B项不正确。C项,“他在公共书写的诗词中极力渲染生的快乐,我们细读不难感受到他对死亡的思考”错误,原文说“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可见感受不到他对死亡的思考。C项不正确。D项,“中国新诗的死亡书写既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错误,原文结尾说“看上去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但是,死亡并非中国人的异己体验”,“看上去”含有貌似如此其实并非这样的意思,再结合“但是”这一转,更可见“既是对西方横的移植的结果”,曲解文意,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体验。D项不正确。故选A。

3. 文章标题“向死而生”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①人生必然面对死,死是让人焦虑的,是“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每个人都逃离不了,所以必须直面它;②若看透了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便无所惧无所畏,正视并接受它;③活着时便该好好地珍惜,快乐、洒脱、通透、豁达、乐观等心态才是我们该有的生命样子,快活一生,不枉来世。

本题考查对标题内涵的概述能力。有关标题的答题角度有:①概括文章内容 ②揭示文章主旨 ③提示文章线索④紧扣文章内容 ⑤吸引读者注意 ⑥一语双关。题干问:文章标题“向死而生”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述。“内涵”强调的是内容主旨、思想情感,“概述”是对答案的要求,意即概括加简要分析。要做好这道题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从相关段落中提取有效信息,整合出答案来。向死而生是本文的主旨大意,是引用引用名言书写关于生死的深刻思考,意在启发读者直面死亡,热爱生活,活出价值。

开篇第一段作者便说“中国古典诗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然后引用古圣先贤孔子庄子的言论来证明看透生死,以超然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当下。

第二段借用“《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直白诗句中了”,进而表达人生感悟:生死观便是快活观。

第三段引用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明什么是死亡。

第四段列举欧阳修的例子来表达“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即通达、超脱、乐观、大气、潇洒。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死亡并非中国人的异己体验,它也是我们的切身之事、萦心之念,是我们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最高命题”。

【点睛】

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方法:

(1)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

(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现代文阅读教学:冯骥才《木佛》

写作教学:中小学生该不该化妆,学校如何惩戒

文言文阅读:《史记·田叔列传》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致敬最美逆行者

古诗词鉴赏: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公子花2024-02-09 11:46公子花[海南省网友]202.173.236.163
    @图夜惟安这个话题真是引人深思啊!
    顶2踩0
  2. 图夜惟安2023-12-07 19:35图夜惟安[宁夏网友]183.91.131.207
    \
    顶0踩0
相关阅读
唐山三人行语文孙老师教你巧答现代文阅读

唐山三人行语文孙老师教你巧答现代文阅读

一、学会把握整体阅读的本质是理解,核心是领悟

2023-12-10

唐山三人行语文孙老师:现代文阅读在文段中找答案

唐山三人行语文孙老师:现代文阅读在文段中找答案

总之不要脱离材料,离开材料答不准,答不全

2013-12-16

身患绝症 他向死而生 唯一一次落泪竟是因为一句话……

身患绝症 他向死而生 唯一一次落泪竟是因为一句话……

他对时间有着特别的敏感,作为一名经侦警察,他努力追赶群众等待案件侦破的时间

2023-11-27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修辞手法赏析技巧 附答题模板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修辞手法赏析技巧 附答题模板教学案例

这类修辞手法赏析类体型我们的答题步骤就是三步走:1 修辞:运用了XXX 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2 作用+画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结合文段描述景象及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