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苏轼这首咏物小诗 蕴含深刻 开篇即“青青白白”。(图文原创)

时间:2023-05-17

其实苏轼这个人,只要是历史爱好者或者诗词爱好者,那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太有名气,可谓是大名鼎鼎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文圣”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被誉“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实苏轼这个人,只要是历史爱好者或者诗词爱好者,那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太有名气,可谓是“大名鼎鼎。

无论是文学才华还是人品,苏轼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千年来,深得世人喜爱。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是北宋文坛的“巅峰”,在诗、词、赋、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被公认的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哲理性强,独具风格;他的词豪放旷达,且集婉约与豪放与一体;他的书法被誉“宋四家”之一;他的画作“尚简”,是体现文人画尚简趣味最好的“范本”。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言:“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清初诗人,文学家王士祯言:“汉魏以来二千两千间,诗家堪称仙才者,唯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从这几位大家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苏轼过硬的文学才华与过硬的人品。

他一生不仅才华横溢,人品正直,淡看名利,心胸旷达,而且还用他毕生所学培养出了不少的优秀学子,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后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他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创作颇丰,为世人留下了不少的名篇佳作。

今天,诗词君就来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一首他在中年时期外放密州时所创作的一首语言质朴,清新流畅又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七言咏物小诗《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梨花淡淡的白色,柳叶已长得郁郁葱葱变得深青,,柳絮随风飞舞时春日的百花也已开满全城。

我心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如雪的梨花,(这纷繁复杂的俗世),又有多少人能够看得清澈明白。

开篇“梨花淡白柳深青”,七个字,诗人即向读者展现出一幅“青青白白”,明媚清爽的春光画面。

首二字“梨花”点明了诗人创作此诗的季节,春天的到来,一个“淡”字“妙用”,一语多关,这个“淡”既写出梨花颜色的浅淡,更映照诗人此时心情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失意与失落,同时抒发出诗人淡看人生,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境。

梨花淡白中的“白”字,既是指梨花的颜色,更是喻指诗人“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不与世俗同流,洁身自爱的高洁”品质,这一“淡”一“白”二字的自然连用,既抒发了诗人淡淡失落的愁情,又展现了诗人洁白的品质,读者从中可以感知诗人写作手法之高妙。

“柳深青”中的“青”字衬托“梨花淡白”中的“白”字,这一“青”一“白”二字的运用与对比,清新鲜活的景色立刻就展现在读者眼前:梨树上淡白幽香的梨花盛开,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柳树上新长出的柳叶已由嫩绿变成碧绿深青,郁郁葱葱。

春天美好,梨花盛开,百花绽放,柳树也枝繁叶茂,但柳叶已深青,预示着春天很快也即将逝去。

诗人此时不禁生出了春光易逝的愁情:这美好的春光易逝,人生的青春也正如这春光一般的短暂,时光无情地在岁月中流逝,带走人的青春,带走人的年华,任谁也无法挽留。

正如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名篇《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所言:“……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首句的“梨花淡白柳深青”,这七个字可谓是情景交融,蕴含深刻。

次句“柳絮飞时花满城”,这一句诗人用“花满城”三个字简炼全景的向读者描绘出百花盛开,万物争艳的春光美景。

一个动词“飞”的运用,更是一下子让整个句子活跃起来,动感满满。那薄如蝉翼的柳絮随风身不由己的漫天飞舞,满城飘落,撒向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身不由己”的柳絮正喻诗人此时的自己,诗人在朝廷因受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的影响,外放到地方(密州)为官,离开纷繁复杂,勾心斗角的朝廷,这正是诗人人生与仕途的“身不由己”,诗人用“柳絮”暗喻自身,恰如其分,独到而艺术。

第二句的这“柳絮飞时花满城”七个字自然畅达的承接上一句“梨花淡白柳深青”,行文如“行云流水”,充分体现了诗人写作艺术的娴静与高超。

第三句“惆怅东栏一株雪”:此时诗人站在梨树旁,望着树上淡白高雅的梨花,不禁惆怅满怀。

诗人此时外放密州知州,虽远离朝廷的是非之地,但心里也带着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失落,虽为国事担忧而又无可奈何,此时的自己就恰如东栏的那一株梨花,坚持内心的自我,居世俗而自清自洁,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最末一句诗人由衷地发出了“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间,又有多少人能看得清澈明白。

这一句感慨既是诗人对自己大半生人生的感悟与总结,也是诗人自己真情实感的抒发与表达。

诗人此时已到“不惑之年”,人生已经历了太多的变故,无论是家庭还是仕途。

母亲、妻子、父亲相继离世,政治上仕途上也不尽人意,对人生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与感悟,诗人此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也是自然而然,情理之中。

苏轼的这首咏物小诗《东栏梨花》,开篇即“青青白白”,以“梨花”自喻,比喻巧妙,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愁情及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全诗语言质朴,流畅自然,蕴含深刻,是一首很好的借景抒情的咏物佳篇!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苏轼这首咏物小诗 蕴含深刻 开篇即“青青白白”。(图文原创)》,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人绝美五言诗两首 句句精辟 一字千金!

古人绝美五言诗两首 句句精辟 一字千金!

...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此诗咏物言志,拟物为人,抒写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诗人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其忧诛惧祸的心情也隐...

2023-10-12 #经典句子

看文学大师讲评诗词 会发现你不曾看到的美

看文学大师讲评诗词 会发现你不曾看到的美

...境界,通过这样一对比讲解,让人豁然开朗。文中P82对于咏物之词的分析,作者用苏轼的《水龙吟》和史达祖的《双双燕》进行比较。认为苏轼的《水龙吟》更好。在赏析的过程中,读者可以细细品味作者所说的好体现在哪里。...

2022-11-29 #经典句子

超全的语文答题模板+基础知识 1

超全的语文答题模板+基础知识 1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

2023-01-25 #经典句子

童言童语(41-50)|郞晓梅评《中华诗词》校园诗稿作品

童言童语(41-50)|郞晓梅评《中华诗词》校园诗稿作品

...己的馥郁芬芳传到远处。表一层意思,里一层意思,这是咏物诗的上乘作法。再写咏物诗推荐试试上官仪这种“表里不一”的作法。【49】黄明秀(安徽望江县三中高一3班)雨后荷塘雨洗明如镜,云平水一湾。青荷擎玉笔,雅韵...

2023-11-30 #经典句子

干货!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干货!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类型 表现手法不借助外物诗 直抒胸臆咏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抒怀诗 叙议结合怀古咏史诗 借古风今1.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书法...

2023-09-05 #经典句子

京航教育发布:中考语文知识点全归纳

京航教育发布:中考语文知识点全归纳

...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3. 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

2023-01-10 #经典句子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解读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解读

...,对比等。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

2022-11-13 #经典句子

2021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及真题训练

2021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及真题训练

...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

2022-12-07 #经典句子

一模进行时|高考语文知识点之基础知识+诗歌鉴赏

一模进行时|高考语文知识点之基础知识+诗歌鉴赏

...绕曲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这首咏物诗,叙述者和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叙述者是诗人,主体对象是池荷。诗句是围绕主体对象展开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体对象允许的范围内的。要理解诗...

2023-08-0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