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母亲节是一个极具文化人伦的节日!

时间:2023-02-04

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90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文/唐耀坤

母亲节的由来,她起源于美国。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安娜·贾薇丝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

安娜·贾薇丝的呼吁,获得了各地的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从此就有了母亲节,这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贾薇丝谢世时,世界上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母亲,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称,是有人类社会以来一直是社会上极为尊贵的称呼,她将随着人类社会的永续而永显尊荣。因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在孩子和母亲之间,母亲始终都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孩子成长,用自己的躯体为孩子遮风挡雨。母亲的伟大在于为了孩子,她可以给予孩子无限的爱,可以对孩子奉献自己的一切。

动物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来感谢母亲之恩;传说中,人死后要过十殿阎王,阴间对母亲的责罚子女可以顶替,但对父亲的的责罚子女不可顶替,对母亲格外开恩。因母亲的十月怀胎和对孩子的爱,是父亲不能做到和难以超越的。

对孩子的爱和情感来说,父亲与母亲都不能划等号;那么,国家或祖国就更不能与母亲来相提并论。我们以前很多文学作品,将国家或祖国比作母亲,我认为是有些牵强附会的味道。

“祖国母亲”这个隐喻的句子,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实际上在汉语中,现代意义上的“祖国”这个词语,也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出现的。在此之前的汉语词海中,“祖国”只代指“祖先以来所居之地”。据考证,中国人称呼自己的国家为“祖国”应该是从清末的一批留日华人开始的。邹容1903年初在日本所作的《革命军》中多次使用“祖国”一词。1907年秋瑾在《柬某君》诗中“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用了“祖国”一词。

梁启超则在新旧两种意义上使用“祖国”一词,他在1902年所著的《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吾祖国前途有一大问题”;他在1905年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都使用了“祖国”一词。“祖国”一词,在中国二十世纪之后才出现,其后才逐渐成为现代国民国家的代称。

然而,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隐喻结构句子,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它最早在文学领域中出现。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对促成这一隐喻句子的形成及传播,作了重大铺垫。《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作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故作歌“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七子之歌》引言)。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子女”,字里行间充满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七子之歌》的广为流传,使“祖国母亲”的类比在全国的白话文中流行开来,也标志着“祖国母亲”这个概念隐喻句正式形成。

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就“创造性”地复活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就在1934年,这个一度被认为在‘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意识中身败名裂的‘祖国’一词,被布尔什维克恢复了名誉,而且注入了新的内容,变成了‘社会主义祖国’和‘苏联爱国主义’。”与沙俄传统时代一样,女性形象被苏联有机地整合进了爱国主义的话语中,表现在教育和宣传上,“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在苏联十分常见。

除了宣传画,苏联“祖国母亲”的雕塑也十分常见。1960至1967年在伏尔加格勒的玛玛也夫高地,苏联建成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英雄纪念碑》,其中最壮观的就是《祖国——母亲》雕塑,它高达104米。“祖国母亲”右手高举着利剑,左手直指柏林,意味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苏德战争的局面。“祖国”的人格化和女性化,使“爱国主义”变得容易感知和理解。作为多民族国家的苏联,“祖国母亲”的隐喻使苏联人民能够团结一心,在战争及社会建设中激发出强大的动力。

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直到今天,它已经是我们语汇中的一种“超稳定结构”句式。

然而从事实层面看,国家或祖国与母亲是不能划等号的。国家或祖国和子民之间,截然不存在血缘关系。按照洛克、卢梭等哲人的论述,国家与国民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形成的共同体。这样看来,国家或祖国和“母亲”的角色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母爱、爱父母,国爱、爱国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血缘关系的自然本能,而后者是契约关系的约束遵守;前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现成的”,而后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养成的”。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母亲节是一个极具文化人伦的节日!》,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许嵩《七夕》里有一句非常晦涩的隐喻?听了这么久你们发现没有?

许嵩《七夕》里有一句非常晦涩的隐喻?听了这么久你们发现没有?

...罗带轻分缘定今生”这一句有些想法,说是嵩哥在晦涩的隐喻,这个问题在文尾有解答。2014年出来的歌,我记得当年的七夕是8月2号,这首歌7月27号被虾米侵权发出来了,然后过了几分钟下架了。8月2号正式放出。初听甚觉惊艳...

2019-09-09 #经典句子

2020年心理语言学研究热点回顾

2020年心理语言学研究热点回顾

...者抑或是疫区的人民。与此同时,心理语言学中的“容器隐喻”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抗疫的“全国一盘棋”到加强抗疫的国际合作,中国人民以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

2023-09-28 #经典句子

艺术语境下的摄影(第8讲)

艺术语境下的摄影(第8讲)

...群直播,欢迎入群交流、学习。解决问题:问题一:视觉隐喻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当代艺术摄影中最常用的修辞方法——视觉隐喻。在当代艺术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视觉隐喻无处不在,否则,当代艺术就会缺少魅力和...

2022-12-06 #经典句子

改写比喻句: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 三种比喻类型供你选

改写比喻句: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 三种比喻类型供你选

...了这样写之外,根据比喻句的分类,还可以分别从明喻、隐喻、借喻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将“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改写为不一样的比喻句。以明喻的手法写比喻句。明喻就是在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

2022-11-27 #经典句子

这位五条人也爱的女作家 每一个句子都让人心旷神怡

这位五条人也爱的女作家 每一个句子都让人心旷神怡

...就难以想象还有别的选择”。《管家》剧照小说是延展的隐喻罗宾逊对隐喻十分着迷,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她从不避讳在写作中表达各种宗教隐喻。《管家》的叙述者露丝(Ruth,又译路得)的名字便极具宗教意味。在《圣...

2023-01-05 #经典句子

企业软文营销如何通过软文技巧建立强大品牌召回力

企业软文营销如何通过软文技巧建立强大品牌召回力

...受教育程度,收入,性取向等)的目标受众。五、比喻和隐喻这是用于传达抽象和复杂思想明喻和隐喻的有用技术。它还可以快速传达想法。明喻和隐喻是创意交流中的高性能交付物。它们是有效而强大的比喻和隐喻。六、情感...

2023-11-07 #经典句子

软文营销写作如何“修剪枝叶”才能让文案简短有效

软文营销写作如何“修剪枝叶”才能让文案简短有效

...012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监控参与者阅读涉及纹理的隐喻时的大脑活动。像“他有一双坚韧的手”这样的隐喻照亮了他们的感觉皮层,而感觉皮层负责通过触摸感知纹理。当他们读到类似的短语“他有强壮的手”时,他们的...

2023-02-05 #经典句子

广告语创作

广告语创作

...不开精妙的语言表达,离不开修辞手段的恰当运用。谐音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在广告的创作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谐音是利用字词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特殊语音条件,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

2023-02-0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