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说文解字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 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时间:2018-10-11

通过孙序,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翻开《说文解字》,在其前言后有孙星衍文:“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于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解”。通过孙序,《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然欲深层次、全方位解读研究《说文解字》,我自知能力远远不及,是故精读其序,反复斟酌,略有所得。而在述我所得之前,我认为陈述许慎生活的背景、创作动机和自身学识是十分必要的。

《说文解字·序》云:“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其迷误不喻,岂不悖哉!”。这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今古文之争”,另一方面透露了许慎作此文之因。

“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典籍,“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典籍。那时候,“诸生竞说字解经谊”,他们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把“长”字说成是“马头人”,将“斗”字说成是“人持十”,廷尉在解说法令时也“以字断法”,把“苛人受钱”说成“止句”。针对“鄙夫俗儒”这些“野言”,许慎以“古文经派”的身份出现,批判这些“巧说邪辞”,捍卫古文经学说的学术地位,并提供相关依据。

若许慎是单纯的加入两派之争,其说未必能服众。但他少时博学经典,学的`乃是今文经,中年受业经学大师贾逵,学的又是古文经。这样,他兼通古、今文经,使得他针砭今文经就显得强而有力,这种身份作出的评论著作也能让人心悦诚服。

抓住“文字”进行研讨,在当时来说,是许慎找到的反对今文经学派的一柄利器,因为对文字逐一进行说解可以对六经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达到否定“鄙夫俗儒”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的目的。而对今天来说,《说文解字》这部巨作集文字之大成,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它明确了文字形意,对今天训诂学的发展、实践操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功效。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给“六书”作了很明确、很完整的界定,并同时举有例字,如“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他的“六书”理论是他对造字法的深刻理解,也是他从字形分析入手创立部首方法的主要基础。“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可以说是他想出的分类编排方法:同部类聚,异部群分。在不同部首之间又有形相联系之处。如“一、丄、示、三、王”,以“一”相联,由简至繁,逐步引申。这种编排方法的运用,使书中框架各部首严密有序,这也是前所未有之处,以540部总9353字,且形义明了,无疑是文字学之巨作,训诂学之巨作。

在《说文解字·序》中,还有一点是我尤其刻骨铭心的,那就是做学问要“信而有证”、“不知盖阙”。

当我读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大小,信一、而有证”和“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时,我不禁生起钦佩之情。他对每一个字的说解都要求言必有据,出言无论大小都得确凿有证,若实不知晓,则悬而阙之。试问,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天又有几人能落到实处?

钱钟书曾说:“学问是二三素心人的事业”,也就是说,做学问要除祛名利、永存诚意,只有淡泊明志方能宁静致远,做出好的学问来。

可如今有些自诩为学问的大作却是套话、空话、废话连篇累牍;有的为文言不由衷,以紧跟形势为名,时常违心甚至阿谀奉承;还有的“借鉴”多篇他人佳作,将成段成段的文字“优化组合”,竟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此作为,乃追名逐利思想、商业投机作风对做学问的侵蚀,但就作者本身而言,他们所欠缺的不只是做学问的素养,更是知识分子的品格,这,应为做真学问者、真做学问者所不齿!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强调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可急功近利,在《说文解字·序》中,我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许慎当时力求做到“信而有证”,也许其中有很多因素致使他这么做,比如他看今文经学派信口雌黄,缺少“信而有证”的态度,可能“使天下学者疑”,于是决定消除这些隐患,又如他认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所以需要言必有据等等。但这些都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今人要有感于其行,存一颗诚实、敬畏的心做学问。

一部《说文解字》能统近万字,其中形声字近八千,这些形声字中又有谐声偏旁千余个,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助于我们透过文字形体来考察其本义,即文字产生时所代表的意义,然后通过本义又可了解引申义。从而达到以简驭繁,更好地掌握词义之效。同时,许慎在解释字义时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中的材料,他还“博采通人”,大量引用了经学大师的言论以及部分方言俚语。这些材料现在或残缺,或遗失,因此,《说文解字》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但就其序而言,我更多的只能管窥其内容,并不能详尽甚至粗糙的谈论整本书的结构乃至价值,可有一点又是可以肯定的,我大致了解了许慎作《说文解字》的意图,并觉察到其价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尤值得一提的是,我进一步感受到真正的学者是怎样做学问的,这是在跳出《说文解字》本身、淡化其意义及与其它领域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留在我心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姑且算是我个人的读后的略有所得吧。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说文解字》: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说文解字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 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说文解字》第412课:细说“蔼”字 成语和蔼可亲 蔼字何义?

《说文解字》第412课:细说“蔼”字 成语和蔼可亲 蔼字何义?

...诗》曰:‘诂训’。”形声字。本义是用今语解释古语或方言。《尔雅·释诂》:“释诂。”邢昺疏:“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后汉书·桓谭传》:“诂训大义,不为章句。”意思是说桓谭这个人能解释古书...

2017-09-18 #经典句子

《说文解字》第408课:详说“诚”字 成语“修辞立诚”何解?

《说文解字》第408课:详说“诚”字 成语“修辞立诚”何解?

...谓信訦,从言,冘声。”形声字。本义是诚实不欺。这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訦,信也。燕、代、东齐曰訦。”清代魏源《李希廉墓志铭》:“于家家多阂者,于乡乡多啧者,久益克訦,家邦归仁,于于以兴,未见其止...

2008-07-14 #经典句子

《说文解字》第457课:细说“诈” 成语“尔虞我诈”是啥意思?

《说文解字》第457课:细说“诈” 成语“尔虞我诈”是啥意思?

...上差下言),叹词。最后说“诚实”义,这是齐楚等地的方言。此外,我们说过,凡是有“于”作为组字部件的字,都有“大”义。《尔雅·释诂上》:“訏,大也。”《方言》卷一:“訏,大也。中齐、西楚之间曰訏。”《诗...

2014-05-16 #经典句子

《说文解字》第148课:成语“万马齐喑” “喑”究竟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第148课:成语“万马齐喑” “喑”究竟是什么意思

...喑。从口,音声。”形声字。显然,许慎说,这又是一个方言用字。是宋齐两地对小儿哭泣不止的称谓。喑的本义就是小儿哭泣不止。结合上一课内容,不同地区的人对小儿哭泣不止各有称谓。本义之外,“喑”还有其他用法,...

2010-10-20 #经典句子

《说文解字》第479课:善良的“善”字为什么中间有一只“羊”?

《说文解字》第479课:善良的“善”字为什么中间有一只“羊”?

...《春秋传》曰:‘民无怨讟。”形声字。本义是怨恨。《方言》卷十三:“讟,痛也。”《汉书·五行志上》:“作事不时,怨讟之言也。音读。”劳作之事不合时宜,怨恨不满之情在民众中沸腾。(民怨沸腾)本义之外,讟还...

2024-01-06 #经典句子

《说文解字》第445课:成语“无可訾议”中的“訾”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第445课:成语“无可訾议”中的“訾”是什么意思?

...”积忿易怒而不思前顾后的,可能灭亡。(3)什么。《方言》卷十:“訾,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显然,这是方言用法。(4)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左传·昭公...

2011-12-18 #经典句子

《说文解字》第474课:“风景旧曾谙”的“谙”究竟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第474课:“风景旧曾谙”的“谙”究竟是什么意思?

...篇·言部》“谙,大声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3)方言。估计;料想。艾芜《都市的忧郁》:“那咋个谙得到!”自注:“谙就是料想。”(二)tǒu。言悉。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厚韵》:“谙,言悉也。”未见典籍有应...

2024-01-10 #经典句子

《说文解字》第475课:细说“诟”字 什么是“诟病”?

《说文解字》第475课:细说“诟”字 什么是“诟病”?

...,用本义“耻辱”,但现代汉语还用“诟病”这个词,但词义中融入了引申义“辱骂、指责”的意思,合在一起,“诟病”的意思就是:指出他人过失(耻辱)而加以非议、指责、辱骂。诟,还指花言巧语。《广韵·候韵》:“...

2012-06-2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