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写篆隶 要懂得文字的来源和演变 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写法

时间:2017-03-30

L614乙瑛碑54 6 草字头和竹字头「草」和「竹」两个字的小篆是这样的,都是象形字。「草」叶子向上长,「竹」叶向下垂。隶定一下这两个字,把曲线都拉平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7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L6-14乙瑛碑5

4.6 草字头和竹字头

「草」和「竹」两个字的小篆是这样的,都是象形字。「草」叶子向上长,「竹」叶向下垂。隶定一下这两个字,把曲线都拉平,结果是一样的,都是两个十字。 我们读书识字是从正楷字开始的,一看见两个十字,习惯上把两个十字当作草字头。在隶书中,原本竹字头的字也隶变为两个十字,许多人就说,隶书中竹字头变成草字头了,其实只是竹字头隶变结果和草字头一样而已,并非竹变成草。

《乙瑛碑》中这几个字,看起来好像都是草字头,这个讲法是有问题的,其实这些草字头表示的意思并不相同,有些跟草根本无关。所以我下面把两个十字形称之为横爻势,意义跟草、竹脱离,这样比较中性,也比较科学。这五个字,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我来解释一下。

第一种情况,本来是竹字头,隶变为横爻势。如「等」字,本义是整理竹简,所以为竹字头,直到现在,你拿着几本书或者一迭纸,在桌面上轻轻顿几下排整齐,这就是等齐、等平;如果书本有高有低,那就是有等差、等次、等别。竹字头在笔势中称为双竹势,但隶书用横爻势。

又如《乙瑛碑》「第」字,我们现在都写竹字头。 这个字的初文是「弟」,

「第」和「弟」两字通用,如王福厂《说文部首》,「第一」就写为「弟一」。「弟」加上竹字头是后起字,本义是排次序,但隶书中「第」字不用竹字头,都写为两十字横爻势。在汉简中更是简化为两点一横,变成竖笔势。

智永《真草千字文》

隶法对后世真书有很大影响,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其中就有很多竹字头换用横爻势,根据就是隶法,并非乱写。但智永也用双竹势,不是全部改为横爻势。

《阴符经》

《阴符经》中没有出现过双竹势,可能这本帖字少。它的「符」字,颜真卿《多宝塔碑》用了双竹势,而《阴符经》写为横爻势。「篇」字同样如此,竹字头改用横爻势。这当然是特意的,所以我们说《阴符经》多隶法。

第二种情况,《乙瑛碑》中遇到真正的草字头,用隶定。如「瑛」字,右旁是「英」,这是草字头,《说文解字》:「英,草荣而不实者」,故「英」字在草部。隶字是依照篆字结构来的,秦简上的写法很明显,八分继承秦简写法而略作改动,把下面「央」中的「人」写大了。这种写法早在西周青铜器上就可以看到,并非新发明。

第三种情况,如《乙瑛碑》中的「若」字,现在归入了草部,其实「若」字头上本来不是「艹」。你看甲骨文「若」,是一个跪坐的人,举起两个手在理头髪,意义是「顺」。在小篆中,两个手放在上面,很像是草字头。头髪降低在中间,腿脚讹变为「口」。八分上面那两个手,绝对不能写成「英」那样的草字头,它本身不是草字头,是两个手的隶变,《乙瑛碑》的书写者,很有文字学根柢。

「若」字两个手是上举之形,还有下覆的手,在《乙瑛碑》「艺」字可以看到。《乙瑛碑》一共有三个「艺」字,其中两个写了竹字头,还有一个似乎是两十字,仔细看还是竹字头。「艺」字还有一个特征,右下似乎是「几」字,不像现在的「艺」字,右旁写「丸」。这种写法的「艺」字,查字典都查不到。

我来一步一步探索「艺」字的演变,先讲几个准备知识。「人」在甲骨文中是这样一个字,人的侧面形状,站着,身体、大腿和小腿组成一曲线,前面下垂的是手臂。《说文》:人「像臂胫之形」,「臂」是手臂,「胫」是小腿,也就是四肢,「人」这个象形字,重点是身体和四肢,肢体为主。金文写法差不多,人体形状有点向前倾倒,当然金文写法很多,不全是这样的。小篆的「人」俯身角度更大,手臂撑在地上。注意我这里画个人的样子,只是便于记忆,实际上金文、小篆的发展只是为了书写方便,逐步

变动,并非真的叫个人来做这种动作,由此而设计字形的。如果根据小篆隶定,会得到这样一个字,字形像「几」,其实是「人」。我们现在写的「人」字,是隶变的结果。

这里又有一个「人」,复杂一点,是一个跪坐的人,举起两个手。刚才的人没有画手,而这里画出了手,这是重点。金文写法差不多,发展到小篆就看不大出是人举起手了。现在正楷字中还有这个字,读音是ji3。《说文解字》解释说,这个字的意思是「持也」,又说「持,握也」,伸手抓住,握住。《阴符经》中的「执」字右旁,就是这个字。以前里面是写两点的,因为是两个手,后来真书中简化为一点,总之有点就是手。

这就说到「艺」字了,「艺」初文比较简单,上面没有草字头,下面没有「云」,只有中间这部份,这就是早期的「艺」字。《说文》:「埶,种也」,「艺」本义是种植。在甲骨文、金文中可以看到,「艺」是一个跪坐的人,双手抓住一棵小树,就是「木」,正在种植。有些金文树下还加了土,「土」字我们学过的。小篆就有点看不出右旁人伸出两个手的原样了。

回过头来看《乙瑛碑》中的「艺」字,右下是「人」,注意中间没有两点,有手臂没手掌。两个手呢?「手」移到了上面,上面不是竹字头,跟竹没有任何关系,是握持小树的手移写到了上面。甲骨文中也有这样移动的例

子,如这个「艺」字,两个手不是上举,而是覆手,即爪,爪抓住「木」,木下那个圆圈,就是「土」字。所以《乙瑛碑》「艺」字上面竹字头,其实是两个「爪」字。

《乙瑛碑》中还有「汉」字,正楷字右上角是「廿」字形,但隶书中却写为两个十字,横爻势,看起来好像草字头。最后不是撇捺两点,而是四点,你跟篆字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四点的来历。

「廿」字头在隶书中写为横爻势是隶法之一,《乙瑛碑》还有「谨」字,右上的「廿」也写为横爻势。看看《说文解字》小篆,右上还是「廿」,秦简全部拉平为横,看起来横笔很多。八分是秦简写法的简化,行草书中就更简单了。

其他如「革」字,上面也有「廿」,当然也可以写成横爻势,两个十字的横可以连写,如《衡方碑》就是这样写的。

现在来小结一下,以《乙瑛碑》为主讲隶法:

原来的竹字头,隶法写为横爻势,如《乙瑛碑》中的「等」字,其他八分碑帖中大多这样写。

原来的草字头,《乙瑛碑》中用隶定,其他八分碑帖中,有用横爻势的。

原来向上的两个手,隶变为横爻势,如《乙瑛碑》中的「若」字,其他碑帖中也是这样写。

原来向下的两个手,可用双竹势,如《乙瑛碑》中的「艺」字,其他有用横爻势的。

原来的「廿」字头,可写为横爻势,《乙瑛碑》中有「汉」字、「谨」字,也可以写成一横两竖,似乎是草字头,其实不是。

简言之:

·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

· 各地八分写法不可能完全一致。

就算现在,信息这样发达,是否所有人写字都很标准呢?还是做不到。八分只能选一些重要的碑,研究它的书写规则,(而孔庙《乙瑛碑》是隶法规范。)

· 孔庙《乙瑛碑》是隶法规范。

4.7「徒」和「走」

《乙瑛碑》一开头,「司徒臣雄」的「徒」字怎么写?这本字帖有四个「徒」字,有两个的右旁,「土」字一竖看起来穿过下面一横,然后写撇捺。

「徒」

还有两个「徒」字,上面是「土」,一竖不穿底,而下面是点撇捺三笔。这两个写法究竟那个对?都对。但哪一个是基本写法?哪一个是基本写法的变化呢?

这就要看看「徒」这个字的来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甲骨文中,上面圆锥状一圈是「土」,下面是人脚「止」,表示有人在走路,左右两旁有些小点,表示尘土。「徒」的本义是走路时扬起尘土,到现在还有「徒步」这个词。

金文「徒」的三部分有点变了,「土」和「止」还在,「土」这个字我们篆书课程学过,金文中用了肥笔。那些灰尘不写了,变成写「彳」,上次说过「彳」就是「行」的一半,表示道路。

小篆「徒」保持这三部分,但「止」移在左下,这一来左偏是「辵」,右旁是「土」,《说文》:「步行也。从辵,土声。」

秦简隶书「止」移到了右下面,跟「土」结合,看起来很像「走」字,但「走」上面是「夭」不是「土」,三级课程21课中详细讲过,忘记的同学请复习一下。「止」的写法在秦简中,只用三笔,《乙瑛碑》八分继承了这一写法,这是有来历的标准写法。

《袁安碑》

东汉《袁安碑》是很少见的汉代篆书碑,里面的「徒」字是这样写的,右旁的一竖直通到底。这写法跟《说文》小篆大为不同,汉篆不同于秦篆。《袁安碑》立于公元92年,《乙瑛碑》153年,晚六十一年,所以我推论,《乙瑛碑》一竖直下的写法很可能来之于汉篆。《西狭颂》中也有这样写法,一竖穿底,这是公元171年

作品,比《乙瑛碑》只晚十八年。所以,《乙瑛碑》中这两个「徒」字是标准写法,而一竖直下穿底的两个「徒」字是变化写法。明白了这一点,你临帖时可以自己掌握。

「徒」和「走」

因为我们从小学正楷字,容易误会「徒」字的右旁就是「走」。而且在有些印刷黑体字中,这个「走」字中间一竖穿底,跟下面三牵绾的竖笔连在一起,其实应该如楷体字分开的。「徒」的右上角是「土」,「走」的上面本来是「夭」,完全不同。属于「走」的那些写法,不能移用到「徒」字上。

现在坊间讲隶书的书,只讲笔法不讲隶法,是个大缺点。写古代文字,如篆字、隶字,要懂得文字的来源和演变,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写法,这要提醒学生注意。我年轻时也犯过这样的错,深切感受到学习研究的重要。《乙瑛碑》是一本好字帖,其中的隶法讲了三堂课,只讲了一部分,希望各位掌握研究方法,自己分析。

谢谢。

本节要点:

■隶法中的草字头和竹字头。

■上举的手和下覆的手,廿字头。

■「徒」和「走」。

复习思考:

■「艺」字下面后来加了「云」,查查这「云」是怎么来的?

■伊秉绶《虞仲翔祠碑》中有两个「徒」字,请说明这两个字的来历,下面这个「徒」字秦汉隶书作品中有人写过吗?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写篆隶 要懂得文字的来源和演变 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写法》,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北齐碑刻书法风格节录楞严经语句 篆隶楷杂糅 字势平正不失险绝

北齐碑刻书法风格节录楞严经语句 篆隶楷杂糅 字势平正不失险绝

最近这两年,非常喜欢魏碑的造像题记以及北魏、北齐、北周的一些碑刻、墓志。这一时期的楷书风格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以洛阳龙门造像二十品为代表的“斜画紧结”,一种是以北周北齐时期的摩崖刻经以及墓志、碑刻为代表...

2023-06-12 #经典句子

《竹山堂连句》帖异体字书写所体现的颜书基因

《竹山堂连句》帖异体字书写所体现的颜书基因

...并』『长』『罢』『丽』等字。但如这些字的篆书、隶书写法相对照,便可看出其写法的『并有凭据』。图1 唐颜真卿《竹山堂连句》局部『山』『长』字头『并』为篆书的楷写,『罢』的『四』字头亦是;『丽』字头部是隶书...

2012-04-19 #经典句子

懂得把握节奏感 你的雅思作文多半不会低于7分

懂得把握节奏感 你的雅思作文多半不会低于7分

...节奏就可以了。长句,往往适得其反先来看个例子这样的写法,很多同学都沿用至今。多半呢,是被老师们误导的,但我认为,更有可能是自己误解了老师的意思。老师是说过,长句很重要。但没说都要用长句,对不对。上面这...

2023-12-21 #经典句子

“祝词”还是“祝辞”?“在即”与“之际”怎么用?这些语文常识 写材料时别用错!

“祝词”还是“祝辞”?“在即”与“之际”怎么用?这些语文常识 写材料时别用错!

...解为“转向相反方向”的意思,因此,“到桥下掉头”的写法是对的。03 “煳了”还是“糊了” 食品、衣物等被烧烤而变焦、变黄或变黑,叫“煳”。例如:“饭煳了”“饼烙煳了”“裤子烤煳了”。 “糊”虽然也有“因烧烤...

2023-09-17 #经典句子

加快汉语拼音国际推广 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加快汉语拼音国际推广 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次会议发布国际标准文件《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ISO 7098-1982),使汉语拼音正式成为一项国际标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用世界眼光看待已成为国际标准的汉语拼音,充分挖掘并发挥汉语拼音的当...

2013-05-09 #经典句子

学认甲骨文|“兴”高采烈 “共”迎中秋

学认甲骨文|“兴”高采烈 “共”迎中秋

...物品。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极为相似。③是小篆的写法。④为楷书的写法。 字义解读: 从“共”字甲、金文等形体看我们很容易看出其代表的“供给”之意,如《周礼夏官羊人》:“共其羊牲。”就是说:供给他羊的祭...

2012-04-18 #经典句子

《说文解字》第478课:“言”部最后四个汉字“译 訄 谥 譶”

《说文解字》第478课:“言”部最后四个汉字“译 訄 谥 譶”

...。”后代离散,各自选择适合的地方居住。“译”的小篆写法如图:(译的小篆写法)2、訄。读音有两个:(一)qiú。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訄,迫也。从言,九声。读若求。”形声...

2017-07-31 #经典句子

《说文解字》第378课:古人怎样创造了“廿 卅 卌”这些字?

《说文解字》第378课:古人怎样创造了“廿 卅 卌”这些字?

...之外,还指功大。《广韵·德韵》:“,功大。”的小篆写法如图:(的小篆写法)2、廿。读nià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廿,二十并也。古文省。”会意字。本义是数词,二十。后也大写作“念”。既是会意字,就看一...

2010-11-1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