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又到一年端午到 细数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传承

时间:2014-12-09

后来端午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苏轼所写的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端午节作为一个节日它千载不辍,内涵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0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很多年以前的小时候,端午节意味着美味可口的粽子,口唇生香之余有时还会拿个香囊,对于孩童来说,所有的“节”除了吃就是玩。后来端午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苏轼所写的“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端午节作为一个节日它千载不辍,内涵厚重,绵延不绝,这个节日里有文化和传承。

端五和端午

端午最初为端五,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有自载“端,就是初”的意思。“仲夏端五”,是五月份第一个以五为基数的日子,所以五月初五称为端五。

五月五日是源于夏代的夏至节,为什么这么重视“五”这个数字呢?因为自古以来,就把五月当作“恶”月,因为到了这个季节,天气越来越热,瘟疫容易泛滥,而且植物生长繁茂,百虫四处活动,尤其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种毒虫活动频繁,人们的生活就不像其他季节那么安宁。

五月五日,又是恶月中的恶日,在历史文献中记载这一天出生的婴儿不能抚养成人。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孟尝君就是五月五日所生,他的父亲认为不吉利,要把他扔掉,但是他母亲把他留了下来,抚养成人,成为了“战国四君子”之一。由此看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不吉利的说法不攻自破,这种观念也逐渐淡化了。

到了唐朝的时候,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为了避“五”字之讳,当时的宰相建议改端五为端午,端午就是指的五月初五。因为恶月恶日的说法,衍生出的一些习俗却保持了下来。

端午装饰

这些习俗的产生最朴素的目的就是避疫祈福,这些也都是有文献可考的。

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以避毒气“五彩丝系臂,令人不病瘟”这也是我们现代流传的门上挂艾草,菖蒲,缠五色丝线的来历。五彩丝中的“青、白、红、兰、黄”分别和五行的“木、金、火、水、土”相对应。

在传承中,这些装饰也有一点点改变,有的地方门口不挂艾,而是改成了“葛藤、桃枝、石榴花、山胡椒、榕树枝”等,但是其作用都是祛除瘟疫。

宋代《琐碎录》中记载“五月五日,取午时之井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其实从现代眼光看这也是最基本的,夏季炎热,讲究卫生少生杂病。

隋代又对南朝的《荆楚岁时记》做了注解,认为浴兰节又是端午。《楚辞》中的“浴兰汤兮沐芳华”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唐代也有相关的记载,其实就是现在还有好多地方,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也会采集特殊的草药制作药水来沐浴。

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祛除瘟疫,保证健康平安最朴素的祝福。当然我们熟知的赛龙舟,也有“送瘟神的仪式”的说法。

端午饮食

“民以食为天”,大家这么看重的一个日子,必然要有相应的饮食活动,而粽子则是端午的核心内容。 我们熟知的说法是纪念屈原,因为端午这天屈原投江自尽,为了避免他的身体被江中的鱼虾吞噬,大家包了粽子投江喂鱼虾。

但是通过查资料我们知道,既然端午很重要,那少不了祭祀,粽子就是当初祭祀的用品,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端午日烹鹜角黍。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这里的角黍就是最初的粽子,古代有拿黍祭祀的传承。

《诗经》记载“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可见黍在上古时期黍就是祭祀祖先的用品。人们视角状的东西为神圣,把黍装到菰叶中,做成牛角状更加庄重和神圣,到了东汉时期,包成了四角形,到了晋朝粽子就成了端午的节庆小吃。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各地饮食风俗不一样,但是端午吃粽子却是一样的。

端午与屈原

如今,我们多端午节,更多的是和屈原相联系起来。尽管有很多人考证端午节的起源并不是因为屈原,但是在传承中我们越来越多地把端午和屈原联系起来,这是我们的人文情怀,或者说这是一个融个人性命和家国情怀于一体的一个节日,我们更愿意以这种纪念方式来传承。

自古以来就留下的很多端午与屈原相关的诗词也说明了这一点。

比如元稹的《表夏十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秔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这里很明显的“灵均”就是指的屈原,同时也记载了这一天人们的日常习俗,大家兴高采烈地吃喝沐浴,和当初屈原投江时的愤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不由得发出“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的感慨。

苏轼在看到屈原塔的时候也也曾做《屈原塔》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在这首诗里,有对端午习俗的描写,但是更多的是屈原的精神品格对他的触动。

端午节具有流传千年的生命力,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27个民族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这种传承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又是一年端午时,让我们记住传承千年的凛凛风骨,在“上下求索”中弘扬中国的文化。

#端午节##端午节#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又到一年端午到 细数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传承》,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传承

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传承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由兴波又到一年粽叶飘香时。每年端午节到来时,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文化庆祝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对中国文学史贡献巨大,他开创的“骚体”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极大地丰富了诗...

2019-09-22 #经典句子

端午插艾为何还要挂菖蒲?四句老话 知悉菖蒲在端午节里的4用途

端午插艾为何还要挂菖蒲?四句老话 知悉菖蒲在端午节里的4用途

...俗;恰好端午是缅怀屈原的纪念日,人们就将端午确立为端午节。端午节遍插艾草是大江南北皆知的传统习俗;因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老话为证;艾草是一种半木质草本多年生植物,因其有一种挥发性的芳香油,且其...

2023-09-19 #经典句子

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说说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说说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说说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代又称为“端阳节”或“龙舟节”,这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爱吃美食的朋友每年都会盼望着过端午节,由于端午节当天要吃粽子,粽子又叫...

2013-05-24 #经典句子

五月五话端午 谈谈那些端午节文化

五月五话端午 谈谈那些端午节文化

又是一年端午时,端午是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文化之一,端午节定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又称为“端五”,端午节在各地还有着不同的别称,如:端阳、重五、龙舟、正阳、粽子、躲午、龙日等节日别称,端午节与春节、...

2023-11-08 #经典句子

泰安望岳中学:传承传统文化 品悟端午粽情

泰安望岳中学:传承传统文化 品悟端午粽情

...年端午到,又是一年艾草香。近日,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泰安望岳中学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为主题举行了制作手抄报、体验包粽子、讲述“端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同学们在丰富多彩...

2008-04-25 #经典句子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文化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文化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演、非遗+体验、非遗+文创等多种文旅融合打开方式,让端午节“文艺范儿”十足。在秭归人心目中,粽子与屈原难分难解。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秭归百姓都会全家齐动员,用蓼竹叶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中...

2010-12-04 #经典句子

「新时代文明实践」粽叶飘香话端午 淄博高新区多彩活动迎佳节

「新时代文明实践」粽叶飘香话端午 淄博高新区多彩活动迎佳节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端午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

2023-05-22 #经典句子

端午节的祝福语 究竟是说安康还是说快乐?真的不能说快乐吗?

端午节的祝福语 究竟是说安康还是说快乐?真的不能说快乐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

2023-09-1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