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祭祀:中国节气文化的核心(上)

时间:2013-08-27

对中国人来说,节气中的祭祀,蕴含着对生命的寄托,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祭祀是节气系统中的核心意象。伏惟大地知四时,敬畏历史向未来。在漫长的时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90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对中国人来说,节气中的祭祀,蕴含着对生命的寄托,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祭祀是节气系统中的核心意象。

伏惟大地知四时,敬畏历史向未来。

在漫长的时间流中,中国先人确定了四季,确定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节气。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在中国古代,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因之祭祀可分为三个类型:民家、地方以及国家层面。

民家的祭祀,最鲜明最突出的,当然是清明。清明祭祀叫上坟。也就是说,带着祭品,去祖先或者死去的家人坟头去烧纸烧香、去缅怀。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因为“不到清明天地不明,到了清明天清地明”,于是名之曰清明。在历史演进中,“思时之敬”,于是便有了清明节,便有了清明上坟。

绝大多数人对节气的感性认识,多半自清明始。对小孩来说,去上坟比起其他的事体来,印象要来得更深刻一些,更清晰一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外出,人们还有另一项常规动作——踏青。春光正好,上坟归来,我们一身累,也一身轻松,正是“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除了民家,对革命先烈的祭祀,让当今的清明祭祀,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说到国家,那就顺势说起节气中的“国大典”。

古代祭祀

“国大典”,最大的主要有四宗:祭日、祭月、祭天、祭地。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这是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论及的。这“大典”,起始当然不会是清,追溯判断日月祭以及祭天祭地,是可以追到先秦,甚至更早。

为什么选在“二分”之时进行日月祭呢?

“二分”,对折平分夜晚和白天,按中国阴阳理论,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春分起,欢庆阳气昂扬,以至太阳,秋分来,迎接阴气走强,以至太阴。于是,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太”字,最、极之意也。太阴太阳,那么,古人怎么不在极阳即夏至时来祭日,极阴即冬至时来祭月呢?可能是有了夏至祭地,冬至祭天的惯例吧。那么,夏至祭日冬至祭月,合适吗?冬至,我们能看得到月亮吗?

说到月亮就接着说祭月。秋分祭月,本是“国之大典”。可是,并不是每一年的秋分都有看到一轮圆月的。怎么办?历史交出的答卷是:中秋祭月,把本是秋分的祭祀任务移交到了中秋。更接地气的是,皇家祀典,也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祭月神了。“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所以,不少地方有此民谚:男不拜月。

“国之大典”,祭日祭月,“日”“月”如此显“明”,但祭天祭地才是最顶极的,特别是祭天大典。

“郊天祀典越成周,监制玉冠十二旒;黄土沈沈铺辇道,行人遮蔽四牌楼。”这四句诗乃刘成禺所作,出自《洪宪纪事诗》,说的是中国民国三年1914年12月23日冬至那一天袁世凯祭天的情景。其时,袁世凯的身份是中华民国大总统。“总统虽无天子之名,而不能不行天子之义”。这是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

按规格,祭天主祭者须是天子。祭天,也是家祭,非常特别的家祭,即,天子向其老子——“昊天”“皇天上帝”献祭。由此可知道天子也称“下帝”。“下帝”祭“上帝”,此祭其实也就是昭告天下,天下是天子的,天子有权统治九州。按现代政治概念来说,这就是“君权神授”。

中国节气确立的最大政治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冬至,在祭天。用现代的话来说,是“顶层设计”,这就是家天下。

祭天,当然在天坛。历史上有两个天坛。第一个天坛,就是我们平日提及的天坛,即北京的天坛。

北京天坛

第二个天坛,在古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冬至祭天礼仪始于周、兴于汉、盛于唐。为了实施“国之大典”,隋朝就建起了坛。那时不叫天坛,叫圜丘,又名圆丘。天坛是后来的叫法。现在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坛”。赫赫女皇武则天就是在西安祭天的。

西安天坛

冬至祭天,现在还有吗?2013年12月22日冬至日,西安举行过“冬至祭天大典”。祭天曰:“吾等衣华夏服章,法始祖规制,以祀昊天。祈国家昌盛,万民安康,社会和谐,天下大同。望我华夏数千载之人文荣光,扬于万邦。”仪式中,大唐“皇帝”和“皇后”行礼如仪。显然,“皇帝”和“皇后”都是当代民间人物。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祭天。

夏至祭地,虽然没有冬至祭天那样顶级,但和其相提并论是毫无问题的。祭地也有坛,称为“方泽坛”。周代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方丘,指祭坛为方形,水泽,指的是以水环绕祭坛。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后来,“方泽坛”演变成了北京的地坛。

祭天祭地,从周始,以至如今,从未断绝,天下至诚,意绪绵绵,众生如仪,根脉赓续。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天地保佑,天地可鉴。

这,就是中华民族立族立谱的根源;

这,就是中华民族前瞻前行的理由;

这,就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自信。

- 未完待续-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祭祀:中国节气文化的核心(上)》,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最新中国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最新中国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29.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2009年集纺、染、织、绣于一体。30.麦西热普入选时间:2010年是古代维吾尔先民祭祀、祈福、庆典活动的遗存...

2009-06-03 #经典句子

清明节思绪和感怀 欣赏十首关于清明的古诗词 感受丰富文化内涵

清明节思绪和感怀 欣赏十首关于清明的古诗词 感受丰富文化内涵

...特殊的印象和情感,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的祭祀大节,在我的学生时代,记忆中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大概3公里的路程,我们步行前往,整齐的队伍默默的行走...

2014-05-10 #经典句子

中秋话“秋”: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在线勾勒秋季六大气节

中秋话“秋”: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在线勾勒秋季六大气节

...爽,寒蝉感阴而鸣,标志着秋季首月正式开始。民间有着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白露前后,因气候逐渐转凉,昼暖夜寒,更容易达到形成露水的条件。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

2023-05-25 #经典句子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年”?过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呢?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年”?过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呢?

...远古历史来看,我国的过年其实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春节祭祀活动。那时,古人为了感谢神灵和祖先的庇佑,使大家获得了生存所需要的粮食和其它食物,每当到了年底的时候,就会举行一些祭神拜祖、驱邪祈福的仪式,并且庆...

2007-11-03 #经典句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2.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

2023-06-03 #经典句子

秋分:诗意的丰收的 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秋分:诗意的丰收的 有美景有民俗文化

...分祭月的习俗,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就是明清时期帝王们祭祀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后来可能是因为这一天不一定都是圆月,后人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传统的祭月节就演变成了如今的中秋节。秋分...

2011-07-10 #经典句子

听听许嵩的《清明雨上》 感受国学中清明文化的唯美感伤之情

听听许嵩的《清明雨上》 感受国学中清明文化的唯美感伤之情

...从双脸生。”古代的时候,每年在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春社和秋社。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

2020-12-01 #经典句子

中国的祖先崇拜到儒家文化形成的孝道使人注重清明祭扫

中国的祖先崇拜到儒家文化形成的孝道使人注重清明祭扫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那么,清明节扫...

2024-01-2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