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从几大名家的故事:看文艺创作的精益求精与专注笃志

时间:2011-10-15

从几大名家的故事:看文艺创作的精益求精与专注笃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写出寻隐者不遇这首小朋友都很熟悉的古诗的是唐代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32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从几大名家的故事:看文艺创作的精益求精与专注笃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写出《寻隐者不遇》这首小朋友都很熟悉的古诗的是唐代诗人贾岛。

话说当年贾岛第一次在京城长安里参加科举考试,有一天骑着毛驴,心里冒出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刚开始,用僧“推”还是用僧“敲”,他犹豫再三,于是就骑着毛驴边走边吟诵。他甚至伸出手来,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以此感受意境的区别。这情形啊,让周围路过的人看的很惊讶。

这时,在京城做官的大文学家,韩愈,正带着仪仗队行进。贾岛还沉浸在自己的“推敲”的琢磨中,竟然不知不觉冲进了韩愈的仪仗队伍中。韩愈的侍从于是乎就把贾岛推搡到韩愈的面前。

韩愈就问他:兄弟,你在做什么呢?

贾岛回答道:大人啊,我刚才正在琢磨诗句的用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想这个想得我头都大了,没注意到大人您的仪仗队伍啊,无意冒犯,请大人您大人大量,多多包涵。

韩愈说:无妨无妨,我也喜欢读诗作诗,我也推敲推敲用“推”还是“敲”吧......敲,用“敲”,这个好,有个稍作迟疑、思考一下然后再敲的过程啊。

于是,贾岛和韩愈并排骑着马和驴,一路交谈着作诗的心得。这后来两人,一官一民,以文会友,成了好朋友。

有人说过:文学艺术的作品,如果你能欣赏到一处惊艳之处时,那可能都是作者付出了十分的推敲琢磨,精益求精。

上面贾岛的故事和上面那句话,真的是许多的文学作者心里的感受。

文学艺术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可以的,但是要想“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有所突破,又何尝容易!贾岛写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杜甫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有了和他们一样精益求精的众多诗词大家,我们才能读到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化作品!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就像最顶尖的争冠决胜的时刻,微微略胜一筹,就已经让优胜者消耗巨大功力。举重比赛时,多举起一公斤就是冠军;百米决赛时,快百分之一秒就能夺冠;主持人大赛决战时刻,论述略微优秀一点点,就能锁定金奖。但就是这一公斤,百分之一秒,优秀一点点,背后又是多少年的努力训练和坚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己之外,强者如林!自己之内,千锤百炼!任何领域的毫厘之差,常常就是前面的生命历程里全部能量与智慧的汇集。

古时候有个故事讲得是“百步穿杨”:有个射箭技术高超得年轻人,对自己的射箭技术非常满意,引以为傲,百步之外,他能准确无误地射穿一片树叶。而一位卖油老翁,对这个年轻人的射箭技术却不屑一顾。买有老翁也有自己的绝活,他将一铜钱置于油桶上方,舀起一瓢油熟练地将油顺着钱孔倒下来,铜钱却未沾上一滴油。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精益求精,文化与技艺永无止境。

每个人在自己的文艺领域想战胜别人一分都不太容易,何况是那种做很多种尝试却浅尝则止的做法。从前习武的老师傅告诫徒弟“一招精胜百招会”、“一力降十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概也是强调人要专注于一个事情,千锤百炼,才可能成为现实中的高手。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早年就是一个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别人擅长做什么,他也想着一定要在这方面做好并超过别人,以至于他喜欢的领域很多,但是并不专精。甚至有人议论道“姚鼐太多能了,但不能专心笃定的精进,水平就很粗浅了,不足为惧啊。”姚鼐从朋友那听到这些议论,终于痛定思痛,专心做古文,成了一代古文大家,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

方苞从小就是令人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要是清代就有社交朋友圈,那他爸妈晒一晒娃,肯定是圈粉无数。方苞也想学作诗的,并且把他写的诗拿给一个叫做查慎行(查初白)的诗人看。查诗人对方苞说:写诗,你还是算了吧,你性情不适合当诗人,还是专心用你全部精力做做古文方面吧,也许能够登峰造极啊。方苞从此不再写诗了,专心做文章,终于成了古文大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这真是与唐宋八大家相比美的极高赞誉!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唐.贾岛《剑客》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据说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才成就其超凡的书法艺术。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练成书法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等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拿毛笔蘸着写完了,就知道练成书法的秘诀了。”后来,王献之按他父亲的话去做了,果然也成了书法大家,父子两人都是书法大家,真是千古美谈。

现在的社会,若要有所建树,必须在一项领域精专的前提下,再追求更大的视野,吸收各类知识,积少成多,有容乃大。有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给孩子报了很多门培训课,又是书法、又是绘画,又是钢琴,又是架子鼓,又是舞蹈,又是跆拳道,还有模特,恐怕是连最基础的文化课都不能学的很好。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何况还是还未成年,需要一些玩耍时间、充足睡眠时间的孩子们。极少数天才级别的孩子,能同时在多方面很优秀,这个就不说了,大多数的孩子可能都差不多的学习能力。

贪多嚼不烂,百艺百穷,九十九艺空,样样通,门门松。做学问也好,做工作也好,做技艺也好,最根本的就是要专注、笃志,始终一心把一件事做到精专!

【南宋】陆游在《学书》诗中写到:

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

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如今的你,就算已经不再是少年,变成了中年,老年,仍然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仍然可以“窗底自用十年功”。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从几大名家的故事:看文艺创作的精益求精与专注笃志》,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0余名本土名家共话“文艺华容”

20余名本土名家共话“文艺华容”

...张大宏指出,全县文艺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继续讲好华容故事,传播华容声音。要培养一批有影响力、有感召力的本土艺术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打造华容文艺名片;要深挖华容题材这座文艺“富矿”,创作一批立得住、叫得...

2023-11-29 #经典句子

全国名家盛赞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研讨会在京举行

全国名家盛赞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研讨会在京举行

...划、创作力度,努力传承好红色基因,精心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唱响文艺繁荣发展的“贵州声音”,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庞博文字编...

2012-08-13 #经典句子

【名家话文化】梧桐:挖掘故事 让北京文化涵育滋养更多人群

【名家话文化】梧桐:挖掘故事 让北京文化涵育滋养更多人群

【名家话文化】挖掘故事,让北京文化涵育滋养更多人群——专访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梧桐作者:邱晓琴梧桐,本名姜彤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编剧,导演。主要作品有戏剧评论专著《戏...

2023-10-15 #经典句子

名家书屋:民间文学与文化视野——读《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名家书屋:民间文学与文化视野——读《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日金鸡神话传说”“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非洲的民间故事”等。如此,其表现出的民间文学思想理论就具有更广泛的价值意义。2019年7月19日《河南日报》第13版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2015-08-29 #经典句子

“民生幸福工程·文艺名家走基层”系列讲座第四讲 霍宝华讲述《简帛书对当代隶书创作

“民生幸福工程·文艺名家走基层”系列讲座第四讲 霍宝华讲述《简帛书对当代隶书创作

...市文联主办、扬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民生幸福工程·文艺名家走基层”系列讲座第四讲在琼花观举行。讲座由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书协主席朱红林主持,我市部分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参加。本次讲座,扬州市文联邀...

2024-01-16 #经典句子

文艺名家┊王键:集腋成裘谱写文学人生

文艺名家┊王键:集腋成裘谱写文学人生

...报》(今《温州日报》),外婆订阅的《上海采风》、《故事会》,都是他获得快乐和知识的来源。买书、看书的习惯从小延续至今,王键家里藏书已有1万来册,从古籍到新书,多为经典类、文学类、工具类,由此,2018年王键...

2020-04-23 #经典句子

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做客“阅读雄关·名家讲堂” 共话边疆文学

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做客“阅读雄关·名家讲堂” 共话边疆文学

...测温、登记、出示健康码,有序入场)讲座中,叶舟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的创作经历、中国文化和边疆文学的体验感悟娓娓道来,他提出要在文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钉子”,找到自己的“边疆”,找到自己的“文学版图”...

2023-08-14 #经典句子

名家故乡诗意赠 清明周口文化兴—作家刘庆邦连续六年返乡签赠

名家故乡诗意赠 清明周口文化兴—作家刘庆邦连续六年返乡签赠

...应该向刘庆邦先生学习,走出周口、回归周口。讲好周口故事、谱写周口篇章;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传播家乡的文化之美、地域之美;用真情记录这个伟大的新时...

2023-12-2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