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莫言 残雪 史铁生……日本读者偏爱哪种中国当代文学?

时间:2010-11-04

2019年科幻小说三体进入日本市场,就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创下了日本海外翻译作品的销售记录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45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近几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逐渐增多,类型也更多样化。2019年科幻小说《三体》进入日本市场,就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创下了日本海外翻译作品的销售记录。莫言、残雪、史铁生……日本读者最爱哪位中国作家?当他们的作品传入日本,如何被翻译和重新述说?除了名家名作,中国网络文学是否也受到喜爱?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孙若圣做客问吧,一起谈谈日本读者心目中的中国当代文学。

日本读者都看哪些书@nshshui:中国作家在日本最热的是哪位?

孙若圣:莫言无疑是在日本最著名的中国作家,但是从译者数量、译作数量、受专业学者评价度高低来看,我认为在日本最被认可的中国作家是史铁生。史铁生有关生命、死亡、残缺之类的思考,和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美学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精读日本学者的史铁生批评,可以发现很多别的东西。当然,除了作品,作家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日本学者的极重要原因。

@炀睿:残雪的作品在日本的学术界接受度如何?

孙若圣:残雪因其独特的文风,抽象的叙事及冲突性的意象使用,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在日本有一位专门关注残雪作品的学者——原日本大学(这是个专有名词,这个学校叫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近藤直子。近藤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和东京都立大学,师从松井博光,自1987年开始以《季刊中国现代小说》这本杂志为阵地,译介了几乎所有的残雪作品,此外还出版了残雪长篇译著约3册。由于已经构成了译者和作者的对应关系,因此别的日本学者不太会再进行残雪作品的翻译了。日本中国文学界对残雪的评价很高,特别看重其文本中的不条理性对现实世界的映射。近藤教授于2013年道山,翻译工作也中断了。如果残雪之后还有力作的话,想必会有别的学者会接过残雪译介的重担。

@starry night:莫言的作品一直有很强的乡土色彩,日本读者怎么能明白这种根植在中国土地上的情结呢?

孙若圣:在日本约有6位学者翻译过莫言的作品,其中较出名的是井口晃、藤井省三和吉田富夫三人。而莫言最喜欢的译者是吉田,吉田几乎翻译了莫言除《红高粱家族》和《酒国》外所有的长篇小说。事实上,莫言作品中的乡土色彩,莫说是日本读者了,就算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也未必可以掌握。吉田的出生成长经历与莫言类似,亦会用老家的方言切口来译介莫言小说中的土语,因此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莫言获得诺奖参加颁奖典礼时邀请了吉田富夫一起去,可谓惺惺相惜。

吉田富夫和莫言在日本@神的鱼儿:请问网络文学会被翻译传播到日本吗?还是当地人更倾向文学名著?孙若圣:当然会,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两部分来看,就是纯文学的传播和类型化文学的传播。纯文学指的是莫言、史铁生等人的作品,在日本的读者比较有限。类型化文学的话,之前的郭敬明、韩寒的作品曾被译介至日本,但也未引起很大的反响。

但是目前各种网络文学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日本拥有较大的读者群,其中大刘的作品走的是正规的版权引进,出版伊始在日本的一些书店甚至出现了断货的情况,至于各种神怪或宫斗的网络小说更多的是由网上的亚文化群体自主翻译传播,就类似于“字幕组”的感觉。

@小兔兔:《雍正王朝》这种历史类作品日本人习惯读吗?能理解吗?

孙若圣:日本人对于中国历史的素养,应该仅次于中国人了。清王朝的统治架构及皇帝名讳,主要事迹几乎可以算是通史。但是历史小说最大的问题是太长了,日本译介过一些,但是效果不佳。《雍正王朝》连续剧有日语字幕版。事实上日本作家的中国题材作品可能更趋近于日本读者的审美,比如井上靖的《敦煌》、北方谦三的《水浒传》等等。

译作能否体现地道中国味

@西瓜可乐味:中国当代文学中必然有很多诗句和说法,怎样在翻译中也表现出应有的味道?

孙若圣:这样的表现方式其实很多,比如说作品中乡土情结较为浓厚的作家(洪峰,贾平凹,莫言),或者使用方言进行写作,或作品中有大量文言或方言因素的作家(阿来,韩少功,金宇澄等)等,各种译者选择的方式不一样(目前金宇澄作品还未日译)。据我的观察,多数译者倾向于使用标准日语来进行译介,因为首先日本译者能理解中国文言或方言以实为不易,更多的是考虑翻译的阐释学功能,而不是再现原文的审美形式。

其次,一个作家愿意为作品花费多少心思,其实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原语文化在目标语社会中的被重视程度。目前来看,中国当代文学或者当代文化在日本还并未达到非常被认可的程度,这也导致了日本译者在翻译中国作品时不会太纠结于如何传达中文中潜藏的韵味与美感。

@小兔兔: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传播对象是学者?还是普通人?

孙若圣:我们先从译者说起,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尚未形成完整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群体,因此译者都是会中文的普通人(中国文学爱好者),读者也基本是这群人,可以说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圈子,这种现象持续到1985年左右,之后日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培养逐渐完备,译者也逐渐转向了学院派,而传播的对象一开始有一部分普通民众。随着时局因素及世界范围内文学市场的低迷等种种影响,当代文学传播的对象逐渐限定在了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界或日本的中文系学生等。最近各种网络文学向日本的传播及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类型化文学传播逐渐兴盛,这类作品的读者群扩大到了日本的普通民众群体。

日本读者在书店翻看《三体》@小兔兔:与欧美、韩国作品相比,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处于怎样的地位?孙若圣:几乎所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名作都有日译本,但始终无法产生影响。莫言的《红高粱》的影响力是最强的,主要因为80年代末有电影。此外,莫言自身也比较重视日本这一块,也有一些旅日知识分子及日本学者在日本热心推荐他,当然2012年莫言获得诺奖也是一个助推剂。

如果与韩国的本土文学相比,那中国文学的传播可能更好一些。韩国的文化输出一般不靠文学实现,一家一首《冬季恋歌》就能引爆日本……美国文学或者英国文学的话,如果我们把《达·芬奇密码》和《哈利·波特》也算在英美文学里面,那么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目前为止与之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莫言 残雪 史铁生……日本读者偏爱哪种中国当代文学?》,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以残雪作品为例看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以残雪作品为例看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者往往都是选择那些在国际上拥有高知名度的作品。比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因为被翻拍成电影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随着电影在日本的放映,使得日本读者也开始竞相阅读莫言的作品。日本读者在阅读此类作品时,都把其...

2017-04-06 #经典句子

必读文学‖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必读文学‖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评喜欢文章内容记得点个关注,留下您阅读的脚印哦!关注拾光纪,热爱阅读,热爱生活,一起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

2024-01-20 #经典句子

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残雪三次陪跑 小学没毕业的她在国外大火

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残雪三次陪跑 小学没毕业的她在国外大火

...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远超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我总结了一下残雪的成就:日本教授近藤直子从1987年开始,就致力于研究残雪的作品,很多日本新派作家甚至还模仿残雪的写作方式。在2008年的时候,日本出版的...

2016-07-12 #经典句子

今天诺贝尔文学奖颁发 作为热门人选的中国作家残雪 余华咋看待

今天诺贝尔文学奖颁发 作为热门人选的中国作家残雪 余华咋看待

...有像贾平凹、王安忆他们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更也没有像莫言一样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所以不被人所知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文体的不同和写作精神层次的独特追求,残雪和北岛、阎连科等作家一样都是在当代我国典型的“墙...

2023-09-30 #经典句子

谁能拯救文学?莫言的诺奖能吗?鲁迅爆红的“金句”可以吗!?

谁能拯救文学?莫言的诺奖能吗?鲁迅爆红的“金句”可以吗!?

...文学的朋友,也会问一句这次轮到村上春树拿奖了吗,和莫言最近写了什么。前半句当然是对那位陪跑诺奖十多年的日本作家开个玩笑,后半句则是在说大家对这位获过诺奖的中国作家还有很多期待。莫言在这个纯文学并不风靡...

2013-05-02 #经典句子

史铁生散文代表作品

史铁生散文代表作品

...想象力来完成这一作品,使本身的情感或观点能够灌输到读者的脑中。2、散文可以使不完整的,它所传达的只是作者本人的情感,读者被动接受的可能远大于主动发散。但在创作过程中,散文作者的情感却可以可以是不完整的...

2020-12-21 #经典句子

七年级学生作文《秋天的爱》 颇有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味道

七年级学生作文《秋天的爱》 颇有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味道

...一句:我生气拉弟弟回家。如果没有这一句,会很突兀,读者也会莫名其妙。三类是我删掉了最后一段,其实文章有时要留白,要让读者思考,强加一个光明尾巴不太好。删掉一段为:亲情是精神的顶梁柱,是避风港,是世上各...

2017-01-15 #经典句子

语文素养90秒 ▏走出史铁生的语言迷宫 真是柳暗花又明

语文素养90秒 ▏走出史铁生的语言迷宫 真是柳暗花又明

...十五年。这么“普通”的两句话,稍不注意,就可能就从读者眼皮底下轻轻滑过。很少有人会在此驻足,很少有人能体会史铁生在这两句话中倾注的感情。我也终于从这句简单的话中,体会到史铁生面对苦痛的挣扎和升华。这一...

2012-02-1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