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伟人母亲文七妹:仅留一合照 临终唤石三伢子 毛主席亲撰祭母文

时间:2010-02-14

她的三个儿子,一个成了中国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一个是闽赣军区司令员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20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有这么一个人,她养育的孩子个个有出息,自己生前却没有享过什么福。她的三个儿子,一个成了中国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一个是闽赣军区司令员。还有一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毛泽东。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国家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来说,也是如此。用他的话来说,正因母亲给出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才会有后来的他。

从母亲身上学来的仁慈与温良,贯穿了毛泽东的整个人生。在母亲临终之际未能见她最后一面,也成了毛泽东主席此生对母亲最大的愧疚。

毛泽东母亲:文七妹

1867年,文七妹出生于湖南湘乡县的一个富裕农家。因为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大家就都叫她文七妹,渐渐的很少叫她的原名文素勤了。

文七妹的婚姻并不算顺利。十八岁时,她与定下婚约的毛贻昌结为夫妻。彼时的毛家地处偏远的韶山冲,那虽然是处与世相隔的风水宝地,但却穷得不行。所以毛家的人到了谈婚论嫁之时,大都不那么顺利。

可文七妹并没有说什么,默默接受了家里的安排。但不幸的是,婚后她一连生下的两个孩子全都夭折了。丈夫毛贻昌是个寡言的人,即使面对失去了两个孩子的文七妹,也并没有太多安慰的话。

等到生下第三个孩子毛泽东之时,文七妹也才26岁。

面对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孩子,她十分珍视,生怕他像前两个孩子一样早夭。为此,文七妹在生下孩子后,不顾自己尚未恢复的身体,抱着毛泽东到观音庙里叩拜。还认了一块石头做他的“干娘”,希望这能保佑他健康长大。

“有个石头当干娘,那这孩子的小名,就叫石三伢子吧!这名字好,好养活。”望着外孙熟睡的模样,外婆文贺式给他取了这么个小名。或许是诚心感动了上天,毛泽东真的顺利长大了,而且天资聪慧,书也读得极好。

从2岁开始,毛泽东就在文家开办的私塾读书识字。启蒙老师正是母亲文七妹的一位哥哥,文正莹。8岁时,父亲毛贻昌把他送到了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读书。父亲的本意是希望他能读书记账,为家里的农事帮上忙。

毛贻昌

哪知毛泽东却是个天生读书的料子,又因为从小在母亲家的私塾学习过,进步很快。不同于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舅舅,南岸私塾当时的老师邹春培教学极为严苛。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不光会打戒尺,还有体罚。

然而毛泽东在这位严师口中却颇受赞赏。加上非凡的理解力,记忆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求,没过几年,他已经能熟读背诵出许多诗文。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学起来很“省事儿”,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母亲文七妹很支持儿子学习,可是父亲却不这么觉得。在父亲毛贻昌看来,读书学习到能认字、记账的程度就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必要再继续学下去。

毛泽东六七岁的时候,就要给家里帮忙记账,学习珠算。不需要记账的时候,父亲也见不得他闲着,便让毛泽东去田里干活,俨然一个苛刻的“工头”。

毛泽东小时候与父亲起过多次争执,甚至成年后,他也经常对人说:“在我家是分成两党的。一派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派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文七妹二儿子 毛泽民

10岁那年,毛泽东逃学了。母亲文七妹找了他三天三夜,才终于在家附近找到了他。原来,毛泽东气不过父亲的所作所为,加上“青春期”叛逆,便想去县城。但因为不认识路,兜兜转转也没有走多远,后来才被家里人找到了。

文七妹牵着儿子的手回家,一路上没说几句话。她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这些年时局动荡,湘潭一带时常闹饥荒。有人一路逃荒到了他们这穷乡僻壤,只要敲了她家的门,文七妹也会尽量接济。也因此,她更不愿意看着心爱的儿子如此受委屈。

尽管知道丈夫是个墨守僵化,且非常严厉,性情暴躁的人。但为了维护儿子,文七妹也时常与丈夫争辩。

除了不让毛泽东继续读书,父亲毛贻昌也时常打骂他和两个弟弟,骂他们懒惰,光吃饭不干活,没一点用处。在生活上对他们兄弟也很吝啬,雇工们每月还能吃上一回鸡蛋,他却不让文七妹和孩子们吃蛋和肉。

文七妹三儿子 毛泽覃

但就是他嘴里这些“懒又无用”的儿子们,后来一个是国家主席,一个成了中国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一个当了闽赣军区司令员!

文七妹信佛,再加上家里良好的教育,让她对所有的穷人都怀抱着一颗怜悯的心。只要丈夫不在场,她都会尽量给上门乞讨的人一些吃食。可是如果丈夫在,她再这么做,家里必定又要吵得不可开交。

在母亲文七妹的照顾与影响下,毛泽东也长成了一个正义感十足的男子汉。发现有同学家穷得买不起纸笔,他就把自己的分或借给他们用。私塾里有仗着家里有钱,欺负人的“小霸王”,还有些爱逞强斗凶的顽皮孩子,毛泽东也不怕他们。

只要看到他们在欺负别的贫穷弱小的同学,他必然一个箭步上前,以理服人,讲得对方无话可说,灰溜溜地走了。

毛泽东

有一阵子,毛泽东把饭带到学堂。可他带去的饭量越来越多,回到家却越来越饿。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文七妹很是不解。

“石三伢子,你最近怎么吃这么多还饿?是不是身体哪里不舒服了?”饭后她单独找到儿子,关切地问道。

面对母亲的疑惑,平时能说会道的毛泽东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番追问下,他这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母亲,这几天来了个新同学,家里穷,中午都没钣吃。我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了。”

那些年的战乱和饥荒,导致很多人饭都吃不上,活活饿死在路边。粮食有多珍贵,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所以毛泽东说的时候很没底气,怕会挨家里人,尤其是父亲的骂。

哪知文七妹听了却没有生气,只道:“你怎么不早和我说!你帮助同学,这是好事啊,应该早点告诉我的。”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会让毛泽东带上两个人的饭量去学堂。

常年累月的行善,也让文七妹在乡里有极好的口碑。无论是谁提起她,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起她的友善与热情。

文七妹、大儿子毛泽东

很快,毛泽东长到了17岁。父亲看他不小了,便想将他送到湘潭的米店当学徒。可是毛泽东不愿意,他想继续读书。于是在母亲的帮助下,他设宴请了一大堆毛家和文家和长辈。宴席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向父亲提出了想到外面读书的请求。

请来的客人中有不少教导过他的人,又都见他小小年纪就这么有见识,纷纷夸奖他有前途。父亲毛贻昌被夸得晕晕乎乎的,最终答应了毛泽东外出求学的请求。而母亲文七妹,在一旁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偷偷抹去了眼角的泪滴。

临行前,文七妹花了几天的时间给儿子整理好了衣物。毛泽东拿来父亲的账本,特意将一首七绝诗夹在第一页。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既是对父亲立下的誓言,也是他对自己最大的告诫。

第二天,母亲起了个大早送他。临走时握着儿子毛泽东的手,却怎么也不舍得撒开。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这位朴实善良的母亲流下了眼泪。她双手合十向菩萨祈祷着,自己心爱的儿子能够在这乱世里平安地活下去。

毛泽东离家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可是却被告知,学员名额已满,招生已经停止了。堂长李元甫面对这位千里迢迢赶来的学生,也不忍心当面拒绝,便出了道“言志”的题目,来考考毛泽东。

饱读诗书的毛泽东怎么会被这点问题难倒呢?他写出的文章,不但条理清晰,而且文笔非常好,读起来大有深意。堂长原本是想以这样的方式劝退他,却在看到毛泽东的文章后当场决定破格录取。随后更是对老师们说:“今天我们的学校录取了一位奇才!日后必能成为国之栋梁。”

如果没有文七妹的坚持,这位“国之栋梁”恐怕就要去米店当个学徒了。

毛泽东在这里尽情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当下的时局变动。不到一年的时间,毛泽东就有了更大的目标,他要去长沙读书!母亲文七妹对于他的想法,总是无条件支持。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有本事的,而她所能做的,只有为儿子准备好行装,送他去更大更广阔的天地。

在长沙学习了没多久,辛亥革命爆发了。毛泽东听说各地起义军纷纷组建军队,反抗腐朽的政权统治。于是他也毅然中断了学业,加入到了革命军的队伍当中去。

当时学校也有学生们组织起来的学生军,但他却觉得学生军的人员较为复杂,不如正规军规范严格。因此一路找到湖南新军的队伍,请求加入。

从军期间,毛泽东有时也会想起家里人。可是父亲严厉,母亲又不识字。他只好写信给舅舅们,感谢他们对母亲的照顾,也请他们代为转达自己的情况。

这是毛泽东最早接触到军队的过程,在这期间,他与军队的人一起操练,学习行军打仗的知识。当时军队的人谁都没想到,他们竟会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了一位国家未来的伟大领导人!眼见推翻了清王朝,革命差不多要结束了。毛泽东便告别了军队,重新回到了学校读书。

南北议和后,误以为革命完全结束的毛泽东,继续回到学校学习。毛泽东与家里主要还是靠书信联系。因为不识字,加上不想让儿子担心,文七妹时常是自己生病了也从来不提,报喜不报忧。

从学校毕业之后,毛泽东原本打算继续学业,但却得知母亲患上了淋巴结炎。多年以来他一直在外求学,从来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时常陪伴在母亲的身边。想到这里,毛泽东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他立刻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兄弟三人带母亲到长沙治病。有三个儿子陪在身边,文七妹也显得很高兴。于是毛泽东提议,大家一起到照相馆去拍张合照,留作纪念。四人高高兴兴地来到照相馆,拍下了这唯一一张的合照。

三兄弟与母亲的合照

文七妹在长沙治疗过后,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又回到了那个偏僻的家乡韶山冲。她的大儿子毛泽东,则继续在长沙进行学生运动。然而半年后的一天,毛泽东却忽然收到了家里寄来的一封急件!母亲病危,家里让他立刻回去。可是当毛泽东收到信赶回家中之时,母亲已经入棺了,他最终还是没能赶在母亲弥留之际,陪在她的身边。

“母亲临终前,还一直不停地喊‘石三伢子’……她是想在闭眼之前,再见你一面啊,哥。”文七妹临终前,希望毛泽东能替她照顾好弟弟们和继妹。连这最后的遗言,也是弟弟向他转告的。

那一刻,已经长成大人的毛泽东哭得像个孩子。他在母亲的灵前跪了一整晚,写下了一生中最长的诗作《四言诗·祭母文》,并亲手书写了两副挽联,“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如果说毛主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束光,把在黑暗的困境扯开了一个口子,将所有苦难中的中国人救赎。那他的母亲文七妹,便是他前行路上的引路人。

如果没有她的支持与帮助,年幼的毛泽东或许已经妥协于父亲的威严之下。从此待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再也没有机会到世界的平台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文七妹以一位母亲独有的温柔呵护他长大,目送他走上了最终那条正确的道路。可是她自己,却再也没机会享受到这胜利后温暖的光芒了。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伟人母亲文七妹:仅留一合照 临终唤石三伢子 毛主席亲撰祭母文》,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七妹: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留下唯一合照 毛主席亲自撰写祭母文

文七妹: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留下唯一合照 毛主席亲自撰写祭母文

一代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们敬爱的毛主席,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而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是一位农村妇女,曾在韶山生活过四十个春秋。40年的沧桑悠悠岁月中,她为人处世莫不是宽...

2017-02-13 #经典句子

毛主席母亲文七妹:一生仁慈宽厚 始终相信:我三伢子是干大事的

毛主席母亲文七妹:一生仁慈宽厚 始终相信:我三伢子是干大事的

...老师,孩子的性格多数也都是受母亲的影响,一代伟人毛主席就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格外的深厚。“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也可怜穷人”。这是毛主席在跟美国记者斯诺聊天的时候说的。...

2023-12-22 #经典句子

伟人66岁回故乡宴请宾客 一句话让乡亲们惊诧:只差我干娘没来

伟人66岁回故乡宴请宾客 一句话让乡亲们惊诧:只差我干娘没来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韶山。他虽然不是在这里出生,却是在这里长大的,所以倍感亲切。来到这里,毛主席最牵挂的就是当地的乡亲们,于是便在招待所筹办了一场宴席,请大家来吃饭。客人们差不多都落座以后,饭菜也上...

2022-11-27 #经典句子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毛泽东痛哭 含泪写下《祭母文》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毛泽东痛哭 含泪写下《祭母文》

...要干完活,一有时间,他总会捧着一本书籍在看。图|毛主席在看书毛泽东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直至老年,他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能够成为一国的国家领导人,与毛泽东的爱读书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个善...

2015-11-02 #经典句子

毛主席以一句幽默的话 与她们两人合照一张 留下宝贵回忆

毛主席以一句幽默的话 与她们两人合照一张 留下宝贵回忆

...泽东生前为人耿直又善解人意,王刚就曾小的时候收到毛主席的一封回信,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却改变了一个小朋友的一生。所以,这也就看得出来毛主席生前是如何地爱人民。除了这件事情以外还有一介小人物,也曾收到毛...

2015-02-02 #经典句子

1962年岳母逝世 毛主席连抽几支烟 随后说了一句话 并寄去500

1962年岳母逝世 毛主席连抽几支烟 随后说了一句话 并寄去500

1962年11月15日,毛主席的岳母、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在老家去世,享年92岁。几天之后,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远在北京的毛泽东耳朵里。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后,毛主席瞬间陷入了悲痛之中,并马上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一个人沉...

2023-01-06 #经典句子

1954年表兄文运昌逗留北京不肯回乡 毛主席下逐客令:我不管你了

1954年表兄文运昌逗留北京不肯回乡 毛主席下逐客令:我不管你了

建国后,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嵘有一次进京看望毛主席,在谈到毛主席表兄文运昌的时候,毛主席不无惆怅地说:“我的亲戚,过去为我受了苦,现在有缺点,应当批评,我管也不好,不管也不好。管了,他们有意见,不管又不行...

2007-05-12 #经典句子

毛主席说的这四句话 全被一一验证 不愧是一代伟人

毛主席说的这四句话 全被一一验证 不愧是一代伟人

...的近代史探秘,欢迎讨论留言。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博览群书,身怀经天纬地之才。但凡伟人,必然有过人的眼力和洞察力,能够根据眼下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哪怕是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的事,也能分析的非常准确。...

2023-12-1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