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古人有多看重“孝文化”?唐以“孝”入法 孝文化得以兴盛发展

时间:2009-05-29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华夏子孙从小便被教导百善孝为先的人生道理,无论是千百年前还是现在,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孝仍然是评定一个人所拥有品质的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36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前言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展现了惊人的生命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华夏子孙从小便被教导"百善孝为先"的人生道理,无论是千百年前还是现在,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孝"仍然是评定一个人所拥有品质的道德标准。

"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经久不衰,流传到如今,仍成兴盛之势,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义之邦,"孝"的出现体现了对"礼"的追求。同时"孝"也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十三经注》:"于礼有不孝者有三,谓之曲从,陷亲于不仁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俸禄,不孝也;不娶妻无子绝后,绝先祖祀,是为三不孝也。"

“孝道”在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前因后果“孝道”在中华民族中的流传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古代人们思想中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在古时人们看来,父母大于天,孝顺长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血脉相连的子嗣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自春秋战国开始,便有祭祀祖先,崇尚天道行为的出现。

追溯孝道在中华民族中传承的历史,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孔子在孝道的继承与创新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孝道的先驱。

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的社会深感无力回天,人们需要新的秩序与道德引领向前,于是孔子大力宣扬孝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安邦必先安家,只有父母家长的权威性得以保障,社会才能遵从孝道,从此井然有序起来。

从此中国古代的历代帝王都认识到孝道对社会稳定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唐朝,本文由唐代律法入手分析唐代孝文化兴盛的缘由。

唐代为何会对孝道大力提倡?

最是无情帝王家,孝道似乎在帝王家失效了在我国古代家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关系流传千年,这种传统思想在唐代尤为突出,可以说孝文化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唐代人尤其重视孝道,连帝王也不例外。

在大多数情况下,皇族家庭中血缘感情随着争权夺利而变得十分淡薄,历代帝王或杀父自立或兵变夺嫡,孝道约束广大群众的能力在帝王身上往往是失效的,这一点唐代帝王也不例外。

历代的帝王都深谙"以孝治天下"对护国安邦的重要性,唐代的帝王也不愿意放弃这一统治工具,于是以身作则弘扬孝道,以孝治天下。

虽然很多帝王都是踏着兄弟父亲的尸首坐上王位的,但是他们深谙孝道能治理国家,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平,确保社会长治久安。所以就算帝王失孝,他们也会号召百姓遵从“孝道”。

《孝经·天子章》载: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皆赖之。""

唐朝时期对孝文化进行大力倡导,孝文化深入人心唐朝统治者通过《孝经》大力在民间宣扬"孝"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意义,每逢举行祭祀祖先或举行国家庆典等大型活动时,都会请高僧给普罗大众讲解《孝经》的内容,用来加强普通民众心中孝顺的地位。

与此同时唐朝的帝王还会大肆表彰民间孝行,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赏赐高年龄的老者金银珠宝,在唐朝官员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那就是慰问老人,帝王也会给孝顺的子女树碑立传,让孝行青史留名。

除了帝王以身作则之外,唐朝上下阶级也一起行动起来,其中知识分子最为踊跃。首先"孝"这一传统思想在中华流传于世自然有它独特的魅力,经过历史的洗礼,孝文化所代表的思想可以说集中华古代传统思想之大和,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是文人墨客所认可和向往的,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都不能免俗。

其次就是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唐代皇帝将《孝经》作为科举制中选拔人才的内容之一,知识分子自然十分推崇。

唐代"孝文化"呈现一片繁荣之景象

以"孝"入法,孝文化深入人心前文提到,唐代统治者为"孝道"在唐朝的繁荣发展下了一番苦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包括但不限于赏赐老者、"孝"入科举、讲解《孝经》、嘉奖孝行、丰碑立传等等。

这些制度的颁发提升了"孝"文化在唐朝传播的空间,具有重大作用但是保障"孝"在唐朝安稳实施的却是唐朝的律法,唐朝将"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百善孝为先"等列入律法当中,以此来保障孝道地位。

而"孝"被列入法制之后,就从可遵守可忽视的道德义务变成严格执行的法律义务,所有不孝的行为都被记录在法律之中,不孝即为犯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且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不孝的罪名一旦被扣上,就永远不能洗脱,要背着不孝的污点终此一生,还要受到唐朝法律的严厉惩罚。如今我们说古时人的不孝是大罪,就是来源于这里。

《唐律疏议》:"谓告言祖骂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

"十恶之罪"中“不孝”被列为首位可见在唐朝的律法当中对辱骂父母,供养父母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若不然则为犯法。唐朝律法之中规定的"十恶之罪"中便有不孝这一罪名的存在,而且不孝是十恶之罪之首。

“孝”在唐朝律法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犯了十恶之罪中的罪名是不能被赦免脱罪的,而犯在当时看来"十恶不赦"的不孝一罪则很有可能被唐朝律法处以死刑。

从把不孝列入律法加以严惩,我们可以看出"孝"在唐朝具有极高的地位,当"孝"与法相碰撞时,以孝为先的国策注定了"孝"在唐王朝的盛行,自隋朝以来,将孝列入法律治理天屡见不鲜,采用"孝治"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避免了武力冲突的存在,律法也保障了"孝治"得以更好的实施。

"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崇高地位

作为历代统治者巩固自己政权的手段,"孝"文化在唐朝时的地位达到了顶峰。整个唐代都弥漫着崇尚孝道的风气,唐代统治者申安孝道对自己巩固政权的重要性,于是将孝道列入律法之中,作为法律实施。

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孝道治理在唐代的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唐朝也为孝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孔子孟子大力宣扬孝道开始,"孝"便出现在了人们生活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化,传统思想中的孝道也随之改变,特别是跟随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针进行调整最为普遍,毕竟在古时的封建帝制社会中孝道对其社会的长治久安有非常之重的责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变与创新,形成了如今流传千古的孝道。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什么孝道在中国得以流传千古呢?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好品德。孝道就是这些美好品德的具体表现,做到孝顺父母的前提是敬爱长辈、礼待老者,还要有一颗温良敦厚,乐于助人的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做到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孝道。因此一个简简单单的孝字,包含了无数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许许多多弘扬传统孝道的名人名言与寓言故事,这些关于孝道的文化传播,让中华民族的子女身处耳濡目染,随时学习的环境中。正是历朝历代以来,中华民族对于孝道的重视才让"孝"这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不腐。到如今仍然焕发它崭新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评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体现在文字的结构上,单看"孝"这个字,我们不难发现下面是子女的子,上面如同背着一个老人,这个"孝"字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思想中"孝"的含义。

作为血脉的传承,血浓于水的亲人,孝顺父母,敬爱长辈,是每一个中华子孙都应该刻在骨子里的思想,"孝"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

当然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时代的步伐越迈越大,传统的思想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如今年轻的潮流。

这是传统思想发展到当今社会都会面临的困境,毕竟一成不变的传统思想代表着落后与封建,不可能被所有人认同,也不符合当今社会普遍的价值观。许多人不认同这种封建的思想,并且自发抵制。

继承中求发展,去粗取精,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其实是传统的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碰撞,成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在封建王朝兴盛,是因为它符合封建的思想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道具,事实上仍残留着封建思想的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卧冰求鲤等代表孝道流传于世的故事,过于追求宣扬孝敬之意,而忽略了本身自己的人格,甚至可以为孝敬父母而盲目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些都是孝道之中封建思想的不可取之处,而孝道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身为后人的我们自觉修补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时保留其原有的特色,并且正视传统文化中属于糟粕的部分,加以创新和反思。让传统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焕发他原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论语·为政》、《唐律疏议》、《十三经注》等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古人有多看重“孝文化”?唐以“孝”入法 孝文化得以兴盛发展》,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百度语音的“一小步” 可能是语音技术“登月计划”的一大步

百度语音的“一小步” 可能是语音技术“登月计划”的一大步

...体现在各式各样的智能设备里,还在不断赋能移动设备输入法的变革,依托语音便捷的交互方式,输入法里语音输入也在悄然改变着用户与设备交互的模式。在技术领域,某些影响深远的技术研发往往被称为「登月计划」。本周...

2007-03-04 #经典句子

古人是用文言文对话吗?若不是 为何会出现难懂又难记的文言文?

古人是用文言文对话吗?若不是 为何会出现难懂又难记的文言文?

...信服。文字最初是由祭司所掌握,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贵族也得以掌握文字。封建时期等级制度鲜明,贵族有一定的优越性,读书写字都是被贵族所垄断的。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地位,自然会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文...

2022-11-24 #经典句子

“女怕午时生 男怕子夜临” 古人常说的这句俗语有科学依据吗?

“女怕午时生 男怕子夜临” 古人常说的这句俗语有科学依据吗?

...该继续学习和传承下去,但是对于阴阳学说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之处,我们就必须要摒弃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在传承中华长达五千年岁月的悠久文明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哪些该汲取哪些该摒...

2023-10-18 #经典句子

古人就有的职业规划金句 看完不要太实用!

古人就有的职业规划金句 看完不要太实用!

...不要太实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论著谈到了人一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向阳生涯在2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无数次与古人的智慧碰撞,每每心生感慨:如果能够在现有的职业规划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古人...

2024-01-08 #经典句子

古人10条交友真言 句句经典入心!

古人10条交友真言 句句经典入心!

...坏朋友往往自私自利,只看重自己利益得失,而不顾朋友发展。为了从朋友身上获利,往往花言巧语,想方设法从对方身上获利。7.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赏析:这句话出自《小窗幽记·法》...

2023-12-16 #经典句子

俗语“父子不同桌 叔侄不对饮” 古人的2句经典名言 句句在理

俗语“父子不同桌 叔侄不对饮” 古人的2句经典名言 句句在理

...的民族文化可谓是底蕴浓厚,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老祖宗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其中让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我国的民间文化——俗语。俗语的特点是比较简单,通俗易懂,同时又能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2023-12-11 #经典句子

俗语“男靠出生时 女靠出嫁日” 有何深意 古人的话有没有道理

俗语“男靠出生时 女靠出嫁日” 有何深意 古人的话有没有道理

...如果放在今天可能就会有一些不适用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也一直在进步,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俗语。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帝王他们都讲究一个天人感应并且是非常相信这些东西的,所以他们非常看重一个人的...

2023-06-28 #经典句子

没有信用卡和花呗 古人借钱有多难?和蜀道难的下一句差不多

没有信用卡和花呗 古人借钱有多难?和蜀道难的下一句差不多

...与民办两种,那个时候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工商业迅速发展,百姓生活富足,消费水平也有所提升,一些人为了享受高消费,就干脆把自己的家产给当铺做抵押,以此来换取钱财。在古代还有一些人开办当铺,迅速致富。人们...

2023-05-2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