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百年筚路蓝缕 勾勒文明脉络

时间:2007-03-13

在中国政府的许可下,安特生与袁复礼等中国学者来到仰韶村,进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发掘,共开挖17处发掘点,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还有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32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参观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拍摄浮雕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游客参观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百年考古大型雕塑墙

游客在仰韶文化博物馆捕捉历史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游人如织

(上接第一版)

1921年10月,秋风微凉。在中国政府的许可下,安特生与袁复礼等中国学者来到仰韶村,进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发掘,共开挖17处发掘点,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还有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

在此之前,安特生已经来过仰韶村。“1921年4月,安特生在村南冲沟的断崖剖面上,发现了石器和彩陶片共存的地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说,“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平平无奇的豫西村落之下,很可能存在着一处中国远古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

半年后的发掘,使一种新的史前文化类型被发现并以“仰韶”命名。“仰韶文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通过考古发现认识到的史前文化,更填补了当时对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的认知空白。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端。

一块块红褐色陶片上,变幻莫测的纹饰令安特生着迷,但他错误地判断,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可能并非本土起源,而是从中亚地区传入。

彼时,新文化运动风起,在提倡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冲击下,史学界掀起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思潮”,外国学者普遍认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也博得不少本土学者附和。

中国文化究竟从何而来?“‘中国文化西来说’深深刺痛了当时的很多中国学者,也更激发出他们通过考古资料重建古史的热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中国上古有什么样的人文和政治景观,中国文化的源头到底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成为国人热切期盼解决的问题。”

肩负寻根问祖、证经补史的使命,中国第一代考古人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分赴多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先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等重要遗存。

“百年考古,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一系列重要遗址,建立了考古学分期标尺,理清了发展谱系,证明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以考古发现为基础,通过整合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中国考古学界提出了有充分依据的更为可信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

如今,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依托愈来愈丰富的考古材料,远古先民的社会生活图景被不断还原。

求索:不断延伸的历史轴线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从文献记载的夏商时期,向前推了至少2000年,成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化进程的承上启下的重要支点。”陈星灿说。

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长达两千余年。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响,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修国史,写续篇”,从李济、梁思永到夏鼐、苏秉琦,几代考古人秉承初心、筚路蓝缕,通过对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

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周口店遗址的“北京人”,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罕见历史证据,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黄帝时代的都邑在哪儿?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发现,使距今约5300年的“河洛古国”掀起盖头,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夏朝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勾勒出“华夏第一王都”的辉煌气象,华夏国家在此完成由多元向一体的转型,“最早的中国”由此启程。

汉字的童年是何模样?安阳殷墟的大量刻辞甲骨,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提前到了3300多年前,商王朝迎来揭秘时刻。

通过考古发掘,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实证,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不断被揭示,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以宏大巍峨的“曲悬”架构、“一钟双音”的绝妙构造、丰富生动的错金铭文,引发今人对先秦时代礼乐文化的遥想。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让“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的泱泱秦军重现人间,为研究秦代历史、军事制度及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彰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象。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素纱禅衣、T形帛画、云纹漆钫、中医帛书……全方位呈现2000多年前的西汉“精致生活”。

一壶、一罐、一妆奁、一帛书,只需要一个物件,就可以将史书中密密麻麻的铅字,化为可感知的存在,述说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真实细节。

“发现和构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这是中国考古人的根本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感受、阐释和宣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国考古人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幸。”

进发:风华正茂的中国考古

半空中,嗡嗡作响的无人机持续盘旋拍摄;地面上,3D激光扫描设备的机械臂上下翻飞;探方外,崭新的考古大棚拔地而起,甚至自带监控及预警系统;实验室里,碳十四测年、DNA分析等技术应用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当年,骑着毛驴、紧握手铲的考古前辈们或许很难想象,中国田野考古会变得如此充满科技感。

“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夏鼐先生就已将碳十四技术引入考古文博界,但多学科交叉研究和高科技手段应用成为常态,得益于两个国家级工程的引领和示范。”李伯谦说。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第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考古课题的科研项目。五年后,吸纳更多学科参与、运用更多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时至今日,科技考古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高精度测年、人骨研究、材料属性分析、同位素分析、遥感监测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

100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懵懂起步,艰辛探索,始终砥砺前行。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工作体系愈发健全、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工作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得以揭示。同时,曾经的冷门学科正在“热”起来,成为“显学”,“自带流量”不断引发公众关注:良渚申遗、三星堆上新等话题频上热搜,“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供不应求,众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无声的历史文化遗存,正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与公众跨时空对话。

“百年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夯实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表示,“细观中华文明走过的路程,自然而然就有了文化自知、文化自豪、文化自信。”

面向世界,中国考古人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从游离在国际考古学边缘,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我国派出30多支考古队赴国外开展合作考古项目,足迹达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多家国外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考古‘走出去’,促进了我国考古人与各国学者的交流,中国考古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了中国考古学者的贡献。”王巍说。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正是考古,在为我们寻回那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

“面向未来,中国考古人会继续发扬‘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的学术传统,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己任,推动我国从‘考古大国’向‘考古强国’迈进。”陈星灿说。

(新华社郑州10月17日电)

图⑤体验仰韶彩陶制作工艺

图⑥仰韶台上表演节目

图⑦仰韶文化博物馆内的展品

图⑧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门前花团锦簇

图①游客参观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

图②安特生(左二)在仰韶村首次发掘时的留影(资料照片)

图③市民在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感受仰韶文化

图④媒体记者拍摄文物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杜杰、孙猛,实习生杨启帆摄)

【来源:三门峡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百年筚路蓝缕 勾勒文明脉络》,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百年筚路蓝缕 勾勒文明脉络

百年筚路蓝缕 勾勒文明脉络

...从李济、梁思永到夏鼐、苏秉琦,几代考古人秉承初心、筚路蓝缕,通过对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周口店遗址的“北京人”,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

2013-08-16 #经典句子

@荆州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离不开你的积极参与!

@荆州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离不开你的积极参与!

...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荆州人民是崇德向善的人民。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九八抗洪,我们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战胜了特大洪水;“东方之星”客轮翻沉,我们满腔大义、拳拳盛举,书写了“...

2023-06-14 #经典句子

古今穿越话“粮事” “V蓝北京”文明有我健康行开启京津冀生态游

古今穿越话“粮事” “V蓝北京”文明有我健康行开启京津冀生态游

...面向崭新未来,更需要每个人不忘记过去缺衣少粮,一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艰辛历程,时刻把节约粮食的观念牢记心头。参与现场活动的中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积极践行光盘行动,珍惜粮食,拒绝“剩”宴。二外附...

2023-06-24 #经典句子

跟着《登场了!敦煌》看人类文明的骄傲 每一个中国人一生都应该去一次敦煌?

跟着《登场了!敦煌》看人类文明的骄傲 每一个中国人一生都应该去一次敦煌?

...了大漠深处的敦煌石窟中。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赞誉他“筚路蓝缕,厥功至伟,常公大名,宇宙永垂”。常院长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人称作“敦煌的守护神”。常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他放弃了个人...

2016-01-01 #经典句子

联播+|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考古工作者

联播+|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考古工作者

...国考古工作者致信祝贺。他表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

2024-01-16 #经典句子

把黄帝陵祭典谱写为中华文明的赞美诗

把黄帝陵祭典谱写为中华文明的赞美诗

轩辕黄帝,带领中华民族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先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培育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被誉为“人文初祖”。《史记》记载“黄帝崩,...

2010-03-16 #经典句子

王巍谈中国考古百年:我们已把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轮廓勾勒出来|读+

王巍谈中国考古百年:我们已把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轮廓勾勒出来|读+

...学最大特点之一。发现和构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这是中国考古人的根本任务;感受、阐释和宣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国考古人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幸。我个人认为,中国考古学100年来走过的道路,可以...

2020-12-04 #经典句子

文化新观察|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这个百年历史的大IP 比想象中更精彩

文化新观察|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这个百年历史的大IP 比想象中更精彩

“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10月17日,在仰韶文...

2023-12-30 #经典句子